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广东省劳模吴志才:把实验室建在南粤乡村大地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8:56:00    

Transparency

点击上图观看视频

把专业课堂搬到乡村田野,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行走在广东的田间地头——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的教学科研日常。他深耕乡村振兴领域,作为学科带头人积极探索乡村学交叉学科建设,将教书育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学术智慧融入广东重大战略决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从课堂到田野,从实验室到基层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日前,吴志才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记者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探寻他在教书育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背后的故事。

创新学科建设从课堂到田野的育人实践

吴志才2004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在二十余载的教育生涯里,他始终秉持着“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理念。回顾20年前首次登上讲台的场景,他依然记忆犹新。“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反复推敲教学内容、设计互动启示环节。”

吴志才始终将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他常对学生说:“课堂之外的真实问题,才是最好的教材。”他带领学生扎根田间地头搞研究,直面乡村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通过“老师授课、地方出题、学生答题、一起评卷”的教学闭环,将专业课堂延伸到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为了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他提出“乡村振兴文化小院”实践育人路径,通过“导师+学生+村企+村民”共同缔造的方式带动,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人才智力下乡“飞地”模式,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双向赋能。他先后组织策划了三届“全国大学生乡情大调研”,累计1085名跨学科学生深入全国328个村落开展调研,促进学生了解村情民情,让学生关注、思考和服务乡村,项目荣获2次“挑战杯”省级特等奖。

吴志才带领学生走进乡村开展田野课堂 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系统性问题,单一学科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因此,吴志才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推动华南理工大学率先在全国设立“乡村振兴学”交叉学科硕士点,组建了30人跨学院跨学科导师团队,初步构建了交叉学科培养体系。

牵头组建“实验室+智库”智助地方战略部署

吴志才认为,服务乡村振兴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又应脚踏实地、研以致用。为此,通过“实验室+智库”的模式,他牵头组建了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省社科重点实验室及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新型智库等实体团队,推动国家战略与实验室和新型智库建设深度融合,打造学科交叉、主体多元、价值共创的学术共同体,建立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技术应用与政策落地的生态闭环,成果直接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和应用场景。他牵头的多项成果获评中国智库研究优秀成果、智库建设最佳案例等。

吴志才探索构建乡村学交叉学科理论体系,主持了教育部后期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10多项,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和大数据(“三新一大”),搭建“N库一枢纽”大数据创新体系,建设了多个乡村振兴专题数据库和“乡村振兴智能决策”枢纽,并在云南、青海、浙江、广东多省建立了乡村振兴观测点、AI+创新应用基地、乡村振兴文化小院等30余个实践基地,探索了“数据驱动+理论建构”的新型研究生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

吴志才参加乡村振兴有关论坛 受访者供图

吴志才担任30多个市、县政府智库专家顾问。自2017年起作为专家深度参与云南云县(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县)帮扶工作,8年来,他牵头完成了10个公益规划并落地实施,相关成果获评教育部十大典型案例。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全面振兴,吴志才积极践行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工作要求,发挥学校跨学科专家力量,助力鹤山市、惠来县高质量发展。

吴志才在云南云县帮扶调研 受访者供图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参与单位之一,吴志才团队还深度参与了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总体谋划,致力于探索城乡区域协调的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从2013年起,我们就关注到了惠州市龙门县、博罗县和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的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吴志才介绍,长达十余年的跟踪调研与数据积累,为此次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从战略框架构建到政策体系改革,全程注入专业智慧。在推动规划落地的过程中,团队通过深度调研、报告宣讲、举办专题论坛等方式,搭建起了政府、学界、企业多方对话平台,助力政策精准落地。接下来,学校将参与河源环万绿湖区域发展战略,助力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

深耕地方实践,在南粤大地上做好科研转化

“做乡村和旅游研究,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这是吴志才常与团队共勉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实践型的学者,他有三个坚持:坚持扎根地方、坚持研以致用、坚持创新探索,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扎根基层,带领团队深耕地方实践,在南粤大地上做好科研转化,为基层发展注入动能。

吴志才前往阳西县塘口镇开展帮扶工作 受访者供图

吴志才有一个独特的工作习惯:每到一地调研,他都会详细记录考察次数、所见所闻与思考感悟。其中潮州古城的蜕变,是他实践成果的缩影——自2014年起,他带领团队累计21次深入潮州古城,持续陪伴潮州古城的成长。

“10多年间,潮州古城的变化非常大。”吴志才回忆道,初次到潮州古城时,城内仅有一家民宿,游客寥寥,商业业态匮乏,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型古城。针对这些发展瓶颈,他带领团队编制了《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主客共享,城景一体,适度引导,自然生长”的发展理念。更具前瞻性的是,吴志才当时还提出推动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这一设想在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回应,报告提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潮州古城”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潮州古城华丽转身,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吴志才表示,他和团队近几年跟踪指导了各类古城的发展,包括淡水老城、博罗古城、电白老街等,针对新问题、新需求持续研究,为古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相关研究先后培养了十余位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吴志才也由此主持了传统古镇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等重大课题。

事实上,像这样的一次次扎根调研,在吴志才看来,都是一场场“双向奔赴”。他表示:“面对基层发展的难点,我们带领团队研究攻克,助力地方发展;而实践中积累的鲜活案例,又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这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教学闭环。”

这份持之以恒的坚守与付出,最终凝结成“广东省劳动模范”的荣誉。面对这份殊荣,吴志才谦逊地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搭建的优质平台、团队的协作与地方的支持。展望未来,他坚定地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正确而难的事’,推动中国乡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国家和地方输送懂技术、通人文、知乡村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高校学者的责任与担当,持续书写属于华工人的奋斗篇章。”

总策划丨温文星 任天阳

策划丨林海利 许平坚

统筹丨陈慧玲 林洁

执行统筹丨黄丽娜 侯恕望

文丨郭思琦 侯梦菲 实习生 马欣然

图、视频丨王子桐(部分素材由受访单位提供)

剪辑丨梁岚

包装、海报丨麦宇恒

广东本科批次征集志愿共投出考生11454人,个别民办院校仍缺额

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我省2025年普通高考本科批次征集志愿正式投档,共投出考生11454人。其中,普通类(历史)投出3883人,普通类(物理)投出6006人,艺体类统考投出1565人。艺体类统考考生中,体育类统考投出442人,音乐类统考投出236人,舞蹈类统考投出69人,美术与设计类统考投出65

2025-07-27 18:04:00

答好五问促增收丨云南:壮大乡村产业 释放富民效应

“以前,除去种植成本,农民不赚钱还倒贴钱。现在村里每年咖啡总产量达到了4000多吨,2023年产值超过了1.3亿元,2024年产值接近2亿元。”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说。“过去因为咖啡价格低,不划算,我们很多咖农都弃管,熟了也懒得去采。现在一到采摘季,大家都抢着来采咖啡。”临沧的咖

2025-07-24 16:29:00

镇宁龙滩村:“凉资源”变身“热产业”

盛夏时节,记者从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城区出发,驱车前往环翠街道龙滩村。4.5公里的路途仿佛置身“清凉绿境”,沿途峡谷丛林郁郁葱葱,再往前行,只见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与青山碧水相映成画。7.09平方公里的龙滩村,森林覆盖率超90%,9700余亩林地如同天然“生态空调”。这里夏季平均气温较城区低3至5℃

2025-07-22 12:15:00

【天中光荣榜】郭保刚:悉心耕耘 静待花开

全媒体记者 张鹏 苏长春他是一名热心公益的党员。二十多年来,累计向500多名乡村贫困儿童捐赠钱物价值近200万元;他曾不顾危险参与国际援助行动,与救援队成员共同实施义务抢险打捞,成功挽救多名溺水者生命。他就是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的省级优秀共产党员——郭保刚。2002年,郭保刚外出工作时,在田埂边偶遇

2025-07-22 11:47:00

台风“韦帕”逼近广东 珠江流域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广州7月19日电 (记者 王坚)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中心19日8时位于距离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86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目前,珠江防总已启动防汛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广东则将防风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中国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称“珠江委”)

2025-07-19 16:05:00

“镇”兴之路 郯城“一品” | 高峰头镇:葡萄产业铺就乡村振兴富民路

在临沂客户端讯盛夏时节,走进郯城县高峰头镇蒲汪万亩葡萄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种植大户问友萍的30亩葡萄园里,阳光玫瑰、黑皇等优质葡萄品种长势喜人。“今年葡萄品质特别好,每斤能比市场价高出1-2元。”问友萍笑着说。高峰头镇的葡萄产业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这个“

2025-07-16 00:40:00

2025年上半年申论重点:聚焦这5大热点话题(一)

【来源:半月谈】在申论备考的征程中,精准把握热点话题,是斩获高分的关键。这不仅要求考生洞察当下社会发展的脉搏,更要深度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我们为大家预测今年上半年5个申论热点,这些热点紧密贴合时代需求与社会关切,在申论考试中极有可能占据重要地位。一共5期,今天为大家详细介绍第一个热点内容——数字乡村

2025-07-12 22:38:00

做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本报讯(记者 方梦宇)不少安徽阜阳市民发现,今年的杨絮少多了。杨树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泡桐树。这背后是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研发培育的四倍体泡桐发挥了重要作用。 阜阳市泡桐种植历史悠久,但传统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二倍体泡桐易发病、成材率低,20世纪90年代后,种植数量迅速缩减。近年来,为应对杨絮

2025-07-12 07:10:00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世代相传的历史故事

#河南头条#​#商丘头条#​#柘城#​#老家柘城#​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一、火正阏伯和商丘这名儿的由来老古话里,商丘这块地方,早先住着个叫阏伯的人。这人可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给部族管火的头儿,叫“火正”。他干的事,正经八百写在老书《左传》里头:“陶唐氏之火正阏

2025-07-05 06:48:00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海沧区政协组织委员调研生物医药与乡村振兴产业新发展

3月11日,海沧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企业一线,就生物医药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开展视察调研。区政协副主席乐智强、颜丽珍与委员们一同前往,实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首站,调研组走进厦门思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蜂产业的领军者,思健生物科技不仅参与了国际蜂胶标准和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还构建了“研

2025-07-02 11: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