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噪声扰民已成为都市生活的常见现象。近日住建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对住宅噪声限值和隔声标准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规定住宅噪声标准,卧室噪声不得超过30分贝,以期从建筑设计上缓解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现实生活中,噪声无处不在,比如早晨邻居家装修的电钻声,午后小区广场舞的嘈杂音乐,傍晚社区楼下烧烤摊食客的喧闹笑声,深夜楼上孩子奔跑的踢踏声。更不用说外墙排水管道的轰鸣、电梯运行的低频嗡嗡声、空调外机的震动噪声,以及马路上永不停歇的车流声。噪声如影随形,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听觉污染,这让人感叹——都市的热闹、现代生活的舒适,难道注定要以牺牲听觉的安宁为代价?
扰民噪声背后的原因各种各样。首先是人口密度高导致的空间拥挤,高层公寓的密集居住方式使声音传播无处可藏。其次是文化因素,国人热衷于热闹氛围,爱好集体活动,从广场舞到露天棋牌,追求社交乐趣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噪声。再者是城市规划不合理,居住区与商业区、交通要道界限模糊,导致商业噪声、交通噪声侵入居民生活空间。此外,建筑质量和隔音标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许多老旧小区建于标准较低的年代,墙体薄、隔音差;而一些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在隔音材料上偷工减料。最后,现代化设备的普及,如电梯、空调外机,虽提高了生活便利度,却也成为新的噪声源。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会导致听力损伤、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噪声每增加10分贝,冠心病风险增加8%。而噪声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对方式各异。欧洲国家对噪声管控较为严格,如德国规定午休时间(13:00-15:00)和夜间(22:00-7:00)禁止制造噪声,违者最高可罚款25000欧元。日本实行严格的分区管理,不同功能区设定不同噪声标准,并建立“宁静街区”。从国际经验看,噪声管理需要法律约束、技术支持和公民自律的共同作用。我国虽出台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但执行力度和公众意识仍有待提高。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安静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和奢侈品。过去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居民忍受噪声是生活常态,人们将其视为集体生活的必然代价。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宁静”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卖点之一——“静谧社区”“花园洋房”这些营销话术背后,实质是将听觉舒适度商品化。如果你住在交通要道附近、老旧小区或城中村,就不得不忍受更高强度的噪声污染;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别墅、高端住宅区,则体现了消费者的“宁静购买力”。
因此,噪声管理也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问题,改善城市声音环境需要多方合力,包括严格执行《住宅项目规范》的有关标准,健全噪声监测网络和快速响应机制。城市规划上,注重功能分区和声环境评估,增加绿地等天然隔音带。技术创新也应发挥作用,如推广主动降噪材料、开发社区噪声管理App等。宁静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活权利。唯有将噪声治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方能重构宜居的城市声景,让城市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宁静。 □ 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