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心情随之变得压抑。真应(ying四声)节气,清明前后这里一般情况下都是要下雨的。忽然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很是伤感!
我们这里(黑龙江东北部偏远小镇),清明节前家家都要扫墓祭祖。一定是清明前,不可以在清明后。听老辈人讲这叫“前清明,后模糊”,具体何意,还真不知道。只知道是规矩,不能破。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这种习俗可能全国各地都有。最早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人们在这期间或祭祖扫墓洒泪怀念,或踏青游玩欢声笑语,因此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为保护环境,国家提倡文明祭奠。人们响应号召,不烧冥币,到墓地献上鲜花,洒瓶好酒,寄托哀思。我看到,很多网站还发出网上祭奠,这不失为一种新型的祭奠方式。免得去墓地人员集中,不利于新冠疫情的防控。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于是很多人利用清明小长假,出游踏青,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放飞憋闷了一个冬天的心情。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据说在以前这一天要禁火、冷食。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现在人们很少在这一天吃“冷食”了。但是改善伙食是一定要有的。北方人,多数节日都少不了主角——饺子,清明节也不例外,据说要吃酸菜馅的饺子,还要煮鸡蛋,预示“清明”(必须煮着吃,蛋清与蛋黄分明)。
我们这里还有“清明不脱棉裤,死了变成懒兔”一说。这也证明了,清明一到,大北方真正迎来了春天,褪去厚厚的棉衣,到户外享受大好春光。虽然树木花草没有萌发新芽,但是顽强的蒲公英已经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人们三五成群相约去挖婆婆丁(蒲公英俗称)。挖多了,还可以送给亲朋、邻居,分享大自然的馈赠。这可是纯绿色食物,收到者十分感谢,小小的婆婆丁成了增进友谊的纽带。
每当清明将至,就会想起逝去的亲人,愿她们在天堂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