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张学文:用医者匠心托举生命之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0:34:00    

40年从医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张学文用仁心与匠心诠释了外科医生的使命。从文学启蒙到技术突破,从临床一线到三尺讲台,每一步都写满对生命的敬畏。


健康报:当初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投身外科领域?在学生时代,有哪些经历对您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关键影响?


张学文:选择外科,源于学生时代两部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一部是谌容的《人到中年》,书中主人公陆文婷是一位眼科医生,她在艰苦环境中仍然夜以继日地为患者手术,甚至带病坚持工作,让我萌生了成为医生的想法。另一部是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在困境中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两部作品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无论多难,都要以专业精神服务他人。

毕业后,我正式踏上从医之路,至今已40年。这两本书我至今珍藏,它们不仅是我青春的回忆,更是我职业信仰的源头。

健康报:职业生涯中,对您个人而言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您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


张学文:作为肝胆胰外科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每位患者获得最佳疗效。人体极其复杂,举个例子,一对同卵双胞胎患有同种疾病、接受相同的治疗,但术后恢复效果可能截然不同。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即便医疗技术再成熟,个体差异仍可能导致结果不可预测。因此,我始终告诫自己:必须尽最大努力,力争让患者长期生存、恢复功能。为此,我坚持两点:一是不断精进技术,二是保持敬畏之心。

我曾专注于解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问题。这一手术涉及胰腺、胆管及胆囊、胃和十二指肠的联合切除与重建,操作复杂。早年开展此类手术时,我发现,因肠道持续蠕动产生牵拉力,肠道与胰腺残端的吻合口容易在术后破裂,引发胰瘘。这种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等连锁反应,危及患者生命。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反复观察手术细节,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吻合口张力。传统吻合方式为“端端吻合”,即肠道与胰腺残端直接对缝,但肠道蠕动会不断拉扯缝线。我尝试将吻合方式改为“套入式吻合”——将胰腺残端像袖套一样嵌入肠腔,再分层缝合固定。这种方式利用肠壁包裹胰腺,分散了牵拉力,同时增加接触面积,促进愈合,最终降低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这项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使用,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健康报:您主导创建的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为新时代外科医生的成长铺设了一条安全而扎实的道路。请您介绍一下创建这一教学模式的背景,以及该模式的核心内容。


张学文:我参考国际医学教育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教学,利用模型练习基础操作(如打结、穿刺等);第二阶段是动物实验,在活体动物(如犬、兔等)身上进行肠切除等进阶操作,感受真实生命体征;第三阶段是临床过渡,针对模拟患者(由健康人扮演患者)进行问诊、查体等训练,最终进入真实临床。

这一模式推动医学教育转向精细化培养,在法规、伦理与教学效果之间找到平衡,既保证了患者安全,又能让学生逐步适应临床压力。我曾4次带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4次蝉联东北赛区冠军,并在全国获特等奖,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健康报:您认为医者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张学文:我认为,医者精神的核心是“用仁心驾驭医术,用生命守护生命”。

每一次成功救治,不仅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也能挽救患者家庭的幸福。2010年,我收治了一名74岁的胰腺癌患者,仔细分析病情后,我决定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已经74岁高龄,手术风险大,我在术前组织相关科室和人员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在手术之前,我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帮助患者消除不安和焦虑的情绪。历经5小时,我为患者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很快痊愈出院。出院后,患者遵医嘱定期到医院随访复查,一直没有复发等迹象。2016年10月,患者刚过完八十大寿,就给我送来锦旗。看到患者快快乐乐地享受天伦之乐,我觉得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常常教导青年医生:“完美的手术不一定是完美的治疗。”面对患者的信任和重托,我在制定每一名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都慎之又慎,既从医者的角度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又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们减轻治疗经济负担。

健康报:得知获得“白求恩奖章”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您如何理解这个奖项的意义?


张学文:第一反应是意外与感动。“白求恩奖章”是卫生健康领域的个人最高荣誉。我毕业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在职业生涯中也始终践行白求恩精神,这份认可让我倍感荣幸。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坚守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日夜奔波,坚守救治一线,为抢救患者全力付出,这枚奖章是对整个医务工作者群体的致敬。

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未来,我希望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医生,让他们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正如我对学生所言:“教会一群人做手术,远比自己做一台手术更有意义。”


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刘嵌玥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

基孔肯雅热患者怎么吃?营养科专家开出食谱

7月26日至8月1日,广州启动全市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推动全民参与清积水、除蚊害。基孔肯雅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基孔肯雅热是自限性疾病,而科学饮食和良好的免疫力是防御和康复的基石。”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马文君介绍

2025-07-27 08:37:00

全球媒体聚焦丨“美国在气候议题上退缩之际,中国和欧洲承诺携手向绿”

“美国在气候议题上退缩之际,中国和欧洲承诺携手向绿。”《纽约时报》网站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以此为标题,报道了7月24日发布的《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报道援引欧洲某研究机构分析师凯西·布朗的话称,在当下这个时刻,一项联合声明能达成并公布,这一事实本身就意义重大。凯西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

2025-07-25 20:47:00

播撒绿色希望,启迪环保智慧 海曙春华社区“绿种子”开启垃圾分类趣味探索

来源:【浙江广电出版】7月18日上午,在“幸福社区共建公益计划”的支持下,宁波海曙春华社区“小小春华说”绿种子垃圾分类主题小课堂正式开讲!活动聚焦“垃圾去哪了?”这一贴近生活的趣味主题,吸引二十余位绿种子小朋友参与,开启环保探索之旅。课堂伊始,社区志愿者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引领孩子们踏上“

2025-07-22 15:17:00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四科精准施救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转危为安

红网时刻新闻7月16日讯(通讯员 唐雯 彭颖异)近日,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四科医护团队凭借介入微创手术,成功救治一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目前,患者朱先生各项机能恢复良好,已好转出院。56 岁的朱先生于 6 月 20 日晚 9 时许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被家人送至该院脑四科。入院时,患者意识不清、答非所

2025-07-17 10:19:00

高能预警!你背包上有一颗大米说话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莉霖 通讯员 朱玫“你背包上有一颗大米说话了!”7月12日从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获悉,一款名为“米博士”的大米形科普玩偶正式上线,向老百姓科普全谷物食品。手握金黄的稻穗,头戴着博士帽。省粮油质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米博士”的设计灵感源于稻米这一核心元素,将专业性与亲和

2025-07-12 17:31:00

跨越国界的生命守护者——南阳市第25批援赞比亚中国医疗队的国际友谊

他们,离别亲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治病救人,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还通过“传帮带”为当地培养医务骨干。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友谊的使者……昨日,记者走近这群圆满完成任务归来的白衣天使——南阳承派的第25批援赞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探寻他们的援外历程,倾听他们的援外故事。现场

2025-07-11 08:19:00

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张丽:内镜下的生命守护者

当记者在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原太原市中心医院)见到张丽时,她刚完成一例高危患者的内镜检查,这位消化内科主任因处理消化道出血等危急重症内镜技术精湛,被同事誉为“血管焊工”。今年,山西省启动“为2万名高危人群进行上消化道健康筛查”的民生项目,北大医院太原医院是我市的筛查承担单位之一。张丽作为牵头人,迅速成

2025-07-06 18:08:00

运城市中心医院举办癫痫义诊

【来源:运城晚报】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耀)6月28日是第十九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为帮助广大癫痫患者重新认识疾病,摆脱病痛,以科学的方式应对癫痫难题,6月27日上午,运城市中心医院癫痫中心在该院门诊大厅举办了以“科技助力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义诊活动。当天,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等科室的专家逐一

2025-07-03 12:58:00

沁县:杏林深处党旗飘扬 银针起落党徽闪耀

汲取奋进力量 勇担时代使命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工作在各行各业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他们的名字未必家喻户晓,却在群众心里刻下了最温暖的印记。“七一”建党节,“沁县融媒”、“沁州先锋行”开设“共产党员的样子”系列专栏,集中

2025-07-02 10:45:00

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新华社杭州6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 许舜达美丽的富春江畔,郁达夫故居静静矗立,而那位曾在这里眺望江景的文人,早已献身民族解放事业。一介书生,以笔为戈,最终血染南洋,他用生命书写了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今年是郁达夫殉难80周年,这位被誉为“反法西斯文化战士”的作家,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仍遭日本宪兵秘

2025-06-22 1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