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发布首张概念海报的张艺谋新片《惊蛰无声》,是我国首部聚焦当代国家安全题材的影片。相比之下,在电视剧领域,近十年来展现现代国安工作的电视剧不断涌现,在国家安全法治教育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回顾十年作品,充分挖掘其中的法治元素,具有较好的现实教育意义。
题材与新法的实时互动
国安题材电视剧反映了新实施的国家安全法律,成为观众了解国家安全法律的窗口,而这些新的法律也逐渐成为了国安剧创作的素材,形成现实与创作的实时互动局面。
在国家安全法治领域,2015年以来,新出台或修改的《国家安全法》(2015)、《网络安全法》(2016)、《国家情报法》(2017)、《数据安全法》(2021)、《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反间谍法》(2023)等法律,或多或少都出现在作品中。
《守卫者·浮出水面》(2017)讲述的是国安侦查员成立专案组侦查破案,联手保卫国防机密与国土安全的故事,这与《国家安全法》中有关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的条文相呼应,表明了传统安全的重要性。
《你安全吗?》(2021)则是探讨了网络世界中的各种安全问题和挑战,提醒观众在网络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恰好与新出台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网络安全法》对应起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非传统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国家安全法》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法律,详细规定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以及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保障任务,同时明确指出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同时,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风暴舞》(2021)虽然背景是虚拟时空,但其中提到的安全情报部及有关情报人员可与《国家情报法》相关联,都是为了加强和保障国家情报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于无声处》(2015)、《谍海追踪》(2019)与《特工任务》(2023)、《安全危机》(2025)虽然都是在讲不同领域的反间防谍故事,但是基于新修订的《反间谍法》,《特工任务》《安全危机》中的间谍行为对应了新增的“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行为,而《于无声处》《谍海追踪》还只是在讲修订前《反间谍法》规定的“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这一间谍行为。
新法将“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和“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实施网络攻击等行为”都明确为间谍行为。所以,利用《特工任务》《安全危机》来讲解新修订的《反间谍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通过国家安全法治教育,公民深入学习这些法律法规,准确把握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清晰认识到自身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法定责任,从而增强对国家安全的敬畏之心和守护之责。
也就是说,随着法律的变化,新的剧集可以设置相关的情节来反映,既是对新法的宣传,又为创作丰富了内容。
引人深思的法律案件
国安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出的案例,不少都是新近发生的。一方面,这些案例成为了剧集创作的丰富来源;另一方面,剧中案例与现实案例再次引发热议,观众从中学习到了国家安全知识、培养了国家安全意识。
早在2018年,《焦点访谈》就用两期节目讲述了主题为“危情谍影”的案件故事,用事实说法,提醒那些被间谍盯上的政治、经济等文科专业或者涉及国防科工机密专业的学生。除了节目中的案例,还有公开报道的一些案件,也被运用到了《对手》(2021)《特工任务》(2023)以及《真心英雄》(2025)等作品中。

《对手》和《真心英雄》之“无名”单元都讲述了一个现代谍战故事。间谍隐藏在不同职业中,如出租车司机、餐馆老板、主持人、鱼贩子等,不易被发现。如果不小心上当,极有可能泄露国家机密成为间谍帮凶。
而《对手》《真心英雄》中的科研人员、掌握国家秘密的其他人员,都不慎落入间谍圈套。
因此,借助《对手》《真心英雄》再次运用现实中案例进行国家安全法治教育十分有必要。
《真心英雄》还提到,小学生应开始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更是把《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2018)、《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20)中对小学生要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通过案例展现出来,显示了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
而《特工任务》中,间谍则是把目标对准了那些爱玩游戏的大学生,利用网上虚拟世界让他们完成间谍任务,是更加隐蔽的陷阱。这种新型的犯罪方法,通过法治案例方式反映到国安剧上,起到了警示作用。
在剧集播出时,词条“黄子诚涉及间谍行为提出自首”“大学生是间谍眼里的菠萝饭”登上了热搜,引发观众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讨论,不少UP主还进行了二创,针对词条涉及的《刑法》《反间谍法》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进一步加深理解。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引导观众认识国家安全法治的重要性。观众在观看之余,可对现实和剧中法治案例再探讨,无形之中增强了国家安全法治意识。案例则可从公开渠道获取,如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上的“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主动投靠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重大案件”“‘谍’口逃生,回国后他做了这件事”“警惕评论区里的谍影重重”(《真心英雄》中有相关情节)等正反案例,并以《刑法》《反间谍法》来贯穿始终。
对法治人物的生动塑造
国安题材电视剧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法律、案例外,还宣传了法治人物。法治人物不仅让观众体会到了隐蔽战线的不易——从过去到现在、从特殊年代到和平年代;还让观众认识了国安真实人物原型,他们是国家安全法治的代表,也是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的来源。
比如上文已经提到的《对手》《真心英雄》,以及去年播出的《宿敌》等,都塑造了这样一群国家安全法治人物。

《真心英雄》“无名”单元是根据全国政法英模陈昕茹及其战友们的英雄事迹改编的。在剧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严峻复杂的隐蔽敌情,以刘嘉英为代表的法治人物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同时,用自身的经历诠释了法律的权威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全过程,教会观众在遵法守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宣传法律。因为工作涉及国家秘密,她们的很多信息都不能公开,有人形象地称为“背影警察”。这些无名英雄,向观众展现了“真心”,有的为国家安全甚至付出了生命。
同样,《暴风眼》(2021)中的安静(国安局侦查科科长)、《对手》中的段迎九(国安局专案组组长),也都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敬业的精神展现了职业的神圣。《宿敌》中,以吴豫(国安局警察)为代表的新老两代国安人,在法律变迁及保障下,突破重重困难,最终查清真相。这些剧对法治人物的刻画,或许突破了以往类型框架下的叙事,但始终围绕树立正面的人物形象服务,目的就是通过对隐秘战线英雄的宣传,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国家安全法治。
国家安全法治教育有赖于国家安全法治文化形成,而法治人物是国家安全法治文化形成的关键一环。在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中,应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向公众传递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对国家安全法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崇法治、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风尚,并积极参与到营造良好的国家安全法治文化氛围当中来,从而进一步凸显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
国安题材电视剧从以上三个维度对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作出了较大贡献,值得肯定。
不足的是,还是有部分作品没有充分挖掘法律、案件或是人物等方面的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素材。未来,创作者可通过对话或者字幕等方式展示案例故事所涉及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内容;邀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加入到团队中,不断打磨剧本的精细度,确保国家安全法律、案件应用的准确性;亲自走访相关人物群体,将一手资料运用到创作中,从而更好地开展国家安全法治教育。
原标题:《张艺谋新片官宣,但还是迟了!》
栏目主编:邵岭 文字编辑:郭超豪
来源:作者:肖军(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刑侦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