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探寻“弯道超车”的密码——安徽“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的实践探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9:36:00    

广德市芯聚德科技车间一角。刘职伟摄/光明图片

合肥市尊界超级工厂总装生产线。尊界超级工厂供图

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厂房。芜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俯瞰安徽创新馆。安徽创新馆供图

《光明日报》7月25日整版报道“亿度千秒!”今年,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创新的世界纪录。EAST装置又称中国“人造太阳”,是我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目的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在地球上通过可控的核聚变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一旦实现核聚变能源商业应用,一定会带来人类文明的改变和生存方式的改变。

这仅仅是安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2025年以来,“祖冲之三号”问世,再创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我国首个以深空探测命名、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合肥揭牌成立;今年一季度安徽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1位……江淮大地,科技创新如春潮涌动。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安徽牢记嘱托,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近年来,“从0到1”的原始创新后,安徽继续书写着“从1到10”的成果衍变、“从10到100”的产业质变,持续践行“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的壮志雄心。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大科学装置建设现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产业创新角力赛场,感受安徽科技创新的“心跳”,探寻安徽实现“弯道超车”的密码。

“从0到1” 一棒又一棒拼搏接力

走进位于合肥北郊的未来大科学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BEST预计于2027年建成,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告诉调研组。

“20世纪70年代,我国筹划在合肥建造一个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热核反应实验装置。选择合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已于60年代在合肥建成一个大型储能电感装置,可以为热核聚变装置的强大脉冲电源提供支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告诉调研组,那个承载着中国人最初梦想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被命名为“八号装置”。

20世纪9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们用牛仔裤、瓷器等生活物资,换取了苏联半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并对其进行根本性改造。万元熙院士带领团队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简陋的实验室成功制造出各类关键部件与设备,项目自研率达90%以上。

近几年来,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从100秒到400秒再到1000秒,完全是由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团队来保持这样的世界纪录。科技创新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接力赛,一系列“从0到1”的创新裂变背后,是科研人员久久为功的耐心,也是政策赋能的结果。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合肥大科学装置建设从此步入“快车道”。

在“投入大、周期长”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上,合肥不仅“舍得花钱”,还组建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采取“交钥匙工程”的方式代建科创平台,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研究。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合肥已有13个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其中9个布局在未来大科学城。这片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布局建设着先进光源“大眼睛”、雷电防护“金钟罩”、紧凑聚变“小太阳”等一批大科学装置项目,催生着一个又一个“从0到1”不断涌现。

“我们研发的太赫兹安检成像系统,就是大科学装置衍生的‘金蛋’之一。”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北说。2019年成立的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以核聚变技术为根基,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成功研制出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太赫兹激光透射成像系统、太赫兹数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太赫兹只是聚变衍生出的检测技术之一。“我们做过一个初步的估算,可控核聚变如果投入100个亿元,可以带来1000个亿元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迭代开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聚变中心负责人孔德峰向调研组介绍说,“它涉及的产业链和技术链非常长、非常复杂,不光是高技术含量,而且是高净值产业。”

与此同时,如同“平地抠饼”,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合肥上线运行、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纪录……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又被称为“量子大道”,沿途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

然而,10多年前,这里还是合肥郊区的一片农田。“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居全国首位。”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合肥已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量子生态链。

2009年,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随后,他们承接了合肥市建设“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的科技重大专项。“依托这个项目,我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网络,公司的技术从实验室的离散式样机转化为初具一定产业功能的样机。”国盾量子副总裁周雷说。

再之后,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建成,“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全部肇始于前期技术、应用的积累。如今,国盾与中国电信技术融合的量子密话密信用户规模已接近600万人。

“从1到10” 一次又一次有力托举

调研组从今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获悉,合肥大科学装置已累计形成衍生科技成果200余项,孵化科技型企业近50家。从“书架”到“货架”,在安徽,一个个看似“高冷”的前沿科技,正以一年超5000亿元的转化规模进入市场。

走进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调研组见到了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这也是‘人造太阳’‘沿途下蛋’的成果之一。”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舒小琴介绍,“还有这些新增的展品,包括实时监测7000米级深海流速的探测仪、超导磁等离子体推进器、人形机器人头面部交互模组等等,它们全都脱胎于原始创新成果。”

“从1到10”,相隔多远?在与创新馆仅一墙之隔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科技成果登记、项目供需对接、成果评价、加速孵化……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所有服务,在安徽科技大市场都可以找到。

在这里,有个听起来很“潮”的职业——技术经理人。2023年,左娟娟成为安徽科技大市场的技术经理人。她一边要和高校师生“套近乎”,挖掘校内优秀的技术成果、帮助转化,一边要和市场打交道,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股权、知识产权、融资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去年,我跟进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成果,这个项目因为技术优势突出,许多创新平台都想争取。”为把这个项目引入合肥市庐阳区,左娟娟直接跑到该项目的实验室里,“我可不是空手去的哦,而是带着专为这个团队定制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案,还有支持政策的条目式清单。”半年时间,多轮沟通,左娟娟的专业和真诚打动了对方。“在公司注册阶段,我基本全程陪同办理,实时帮助项目团队解决问题。”

在安徽,如今已有超过3600名技术经理人,今年以来链接科技项目达435个,完成成果转化交易额近460亿元。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已累计挖掘国内外成果1.8万余项,挂牌、转化科技成果3000余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1100亿元。

日前,调研组走进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赋权企业,其核心技术源于中国科大智能感知实验室。“不需要佩戴电极,也不需要去除衣物,用户躺在这张床上,就能无感完成心电图监测。”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科知奇总经理张冬介绍。

5年前,中国科大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张冬团队成了第一批受益者。通过先赋权、再转让的方式,他们获得了科技成果所有权,并迅速组建了创业团队。“项目的研究方向,我们已经在实验室打磨了10年,通过赋权成果转化模式,我们成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张冬向调研组介绍,2024年公司营收达500余万元。

在中国科大特聘副研究员张东恒看来,“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模式,特点在于充分相信科研人员,学校只扮演“培育支持”的角色。

通过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大模式”,安徽打造了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链接联动的科创生态。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果估值5.6亿元。

“从10到100” 一场又一场创新竞赛

今年前5个月,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三项排名,均跃居全国第一位。

“从10到100”,安徽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嬗变。

在合肥,一座占地1500亩、相当于14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批量投产尚不足一个月,已拿下6500辆订单。调研组走进尊界超级工厂,科技感扑面而来,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正有序进行自动冲压、自动焊接、自动涂装等工作。

尊界超级工厂为何落户合肥?“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合肥站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在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有深厚的基础,正好能为超级工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尊界超级工厂负责人魏大卫告诉调研组,“我们结合江淮汽车的丰富制造经验,运用华为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了这条豪华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快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应用,已形成汽车创新中心、汽车生态实验室两大创新体系,汽车创新中心已累计开展项目超50个。

从20世纪60年代的安徽第一辆汽车在江淮汽车厂下线,到2024年汽车产量全国第二,再到今年前5个月登顶全国第一。“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不懈努力。”安徽省发改委主任陈军说,2023年,安徽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组建省汽车办,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走出安徽,就可以生产出一辆汽车。”根源在于安徽已拥有“整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的全产业链,仅零部件层面,安徽已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1100多家。

除了汽车,滁州还“追光逐日”,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一半落户当地;世界首片8.6代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高世代OLED面板有了自主可控的“心脏”;池州依托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5公里半径内,可以把硅基材料制成芯片产品……

调研组发现,近年来,安徽以“屏”为缘起,打造“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格局,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企业超过500家,打通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缺芯少屏”的产业堵点。“屏”的下游——汽车产量、家电“四大件”等产品规模持续增长,为上游提供了市场支撑。这样一种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生态圈,带动了新兴产业规模增长,同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了产业链韧性。

在当下的中国,每三台冰箱、每四台洗衣机、每五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每出口四辆汽车就有一辆“安徽造”……如今,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正步履不停、持续发力。

经验与启示

从中部省份到长三角的一员,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业强省,安徽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紧盯产业技术走向,抢抓机遇,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聚力突破,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城校共生模式催生“科技+产业”发展新优势。城校共生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奔赴”和资源共享,其结果是“共生共荣”。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以顶尖智力资源为内核、以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以优质创新生态为支撑的区域创新极核体系。当地依托中国科大科教资源优势,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一批“国字号”大院大所,推动教产科融合发展。其关键创新在于构建了“教育—科研—产业”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确保前沿科研成果能够实现就近转化和高效产业化应用,催生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一批“科大系”企业,推动量子产业、智能语音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这是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的基础。为了让科研人员舒心地“迎风起舞”,应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努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紧盯产业技术走向。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长周期的特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耐心资本”与“战略引领”的双重属性,通过“以投带引”模式创新,有效填补市场空白领域,系统性降低创新风险,靶向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性、前沿性领域集聚。应精准研判全球产业技术变革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以前瞻性战略视野系统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通过引进与梯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高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快速突破与能级跃升,从传统产业体系向新兴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培育复合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需要双轮驱动,应瞄准“需要什么人才”,围绕“人才需要什么”精准引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不断丰富城市的新场景、新业态,增强青年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实战+实效+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海警舰艇编队起航赴北太平洋开展公海渔业执法巡航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9月10日,由中国海警局海门舰和洋山舰组成的编队从上海解缆起航,赴北太平洋执行为期31天的渔业执法巡航任务。△中国海警海门舰和洋山舰△中国海警舰艇编队起航北太平洋公海渔业执法巡航是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举措。中国海警局每年派2艘舰艇执行任务,今年是组织的第

2025-09-10 16:54:00

0比0!中国男足晋级

9月9日晚,在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一场关乎出线命运的大战激烈上演,中国男足U22队迎来了2026年U23亚洲杯预选赛D组第三轮与澳大利亚U22队的关键对决。最终,双方以0比0握手言和,中国队凭借这宝贵的一分,获得D组第二名,从而以11个小组中最好的四个小组第二名的身份,成功搭上晋级2026年U23亚洲

2025-09-10 11:42:00

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正在研制

记者从9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2025年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了解到,目前,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研制正在全力推动,人形机器人安全、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标准将成为下一步重点攻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已发布30项,正在制定84项,基本覆盖了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和安全治理这些核心板块,为产

2025-09-09 16:13:00

芬兰高官:想跟澳大利亚学,如何跟中国打交道

【文/观察者网 柳白】 “网络攻击”“政治干预”……千里迢迢跑到大洋洲访问,芬兰外交与国防事务国务秘书帕西·拉贾拉(Pasi Rajala)提桶脏水就向中俄泼来。 9月8日,他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渲染中俄正日益“协同”行动,对西方治理体系构成挑战。这位政客声称要“揭露”中俄所作所为,同时又称“希

2025-09-09 12:41:00

一杯抹茶带动11万茶农增收 北纬27°的茶香已飘向全球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国,而四分之一的抹茶都产自贵州铜仁。贵州铜仁,地处北纬27°,拥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自然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2024年,这里的抹茶销量突破1200吨,产值突破3亿元,实现产销量全国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二。抹茶,又称“末茶”,呈粉末状。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

2025-09-09 09:51:00

小米通报!他被辞退,账号被封

9月8日消息,小米集团职业道德委员会内部邮件通知显示,公司查明:中国区市场部员工王腾,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且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根据《小米集团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小米集团诚信廉洁守则》等制度规定,公司决定给予王腾辞退的处分。据了解,王腾曾担任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品牌总

2025-09-09 09:18:00

倒计时1天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之人民必胜”艺术展安徽展即将开展

14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铺展一幅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抗战全景图……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之人民必胜”艺术展安徽展将于9月10日在合柴1972文创园开展。(来源:新华网)

2025-09-09 09:00:00

重庆建成鲁渝特色产业合作园区93个

【来源:重庆日报】9月5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通过实施提升壮大鲁渝协作特色产业园区行动,目前我市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合作园区93个,“东产西移”特色品种159个。连日来,开州区厚坝镇复兴村,种植大户杨小勇忙个不停,种植的24亩辣椒陆续迎来采摘,亩产量预计超1万斤。在山东潍坊市的对口支援下,开州区几

2025-09-07 08:19:00

IBM中国市场战略重心已转移,跨国科技巨头垂青AI制造业

“中国企业正走在加速AI规模化应用的前沿。”IBM亚太区总经理Hans Dekkers在9月5日举行的IBM中国企业级AI巅峰论坛上表示。他强调,在科技变化不断加速的今天,AI已成为企业生产力的“引擎”,IBM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重心也随之转移。IBM已经服务中国市场超过40年,但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化

2025-09-06 13:00:00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发布

9月6日,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面向全球发布《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中英文智库报告。报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急需新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

2025-09-06 1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