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原,暑气蒸腾。我刚参加完教师招聘考试,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877路公交车。清凉的空调风瞬间驱散燥热,车厢里恰好有一个靠边空位,让我得以坐下缓解一上午的疲惫。
车门轻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踏上台阶。他左手提着医院的CT袋,右手紧抓扶手,额间汗珠在阳光下闪烁,每挪一步都显得十分艰难。“哪位师傅给老师傅让个座?”司机轻声问。
就在我下意识起身让座的时候,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爷爷,您来坐这儿吧。”只见一位身着蓝白校服的女孩已然起身,她的书包看起来比肩膀还要宽大。老人连声道谢,女孩浅浅一笑:“我爷爷和您差不多年纪,要是他在车上,我也希望有人能给他让座。”
真正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20分钟后。老人到站时,缓缓取出一个叠得整齐的塑料袋,仔细擦拭方才坐过的座位。“出汗多,别让下一个人坐这个湿座位。”他轻声自语着蹒跚下车。刹那间,整个车厢都安静了——有人悄悄收回伸出的脚,有人调低手机音量,女孩的眼眸中闪烁着晶莹的光彩。
这一老一少,用两个简单的动作完成了一场文明的接力:女孩献出温暖的座位,老人回以体贴的擦拭。没有道德绑架,没有制度约束,唯有将心比心的体贴与发自内心的善良。
文明,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它藏在公交车上的一个起身、景区里的一个弯腰、餐桌上的一次“光盘”、斑马线前的一次刹车中。这些细微之处,标记着太原这座千年古城的文明刻度。
这些年,随着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从晋阳湖畔到汾河景区,从食品街到钟楼街,文明正在成为太原最动人的风景线:年轻人耐心为游客指路,志愿者搀扶老人过马路,服务员提醒顾客适量点餐……这些文明碎片,拼凑出太原崭新的城市形象。
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下,在今日的并州大地上,文明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实践。同时,这些微小而确切的文明瞬间,又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变得愈发可爱可亲。
太原日报 记者 高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