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邮电报
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处方”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早已不新鲜,但这一政策的出台却意外获得压倒性支持。多数网友表示,AI可以辅助、服务医生,不能直接用来治病。
医疗的本质是“人的服务”,这一属性决定了其无法被算法完全替代。在我国,医疗处方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开具,而未经专业医生确认,一旦出现问题,人工智能通常不承担法律责任,这进一步凸显了AI在处方生成环节中缺乏责任主体的隐患。湖南省此番政策出台,正是基于对医疗行为中“人”的核心地位的捍卫。《通知》明确要求,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时必须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问诊”,且电子处方必须通过省级医保平台流转,并接受医疗机构和药店药师的双重审核。
从现实情况来看,AI在医疗影像识别、数据分析等领域确实展现出高效性,但其在应用中也暴露出诸多痛点。在AI生成处方的便捷性背后,潜藏着对患者个体差异的忽视、对复杂病情的误判,甚至可能沦为虚假处方和医保骗保的技术温床。以慢性病患者为例,其用药剂量常需依据生活习惯调整,而AI算法仅靠标准化数据生成处方,大概率会忽略这些个体化需求;在精神类药物开具方面,医生通过面对面问诊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这一关键环节更是AI难以企及的。
也正因如此,支持者反复强调“AI可以辅助医生,但不能替代医生”,这一观点深刻反映出公众对技术应用的理性认知。在关乎生命健康的重大决策中,人类医生的临床经验、伦理判断以及情感沟通,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湖南的禁令并非对技术全盘否定,而是对医疗责任链条的重新梳理与构建,把诊疗行为的决策权再次稳固地置于“人”的理性与经验基础之上,堪称是对“技术至上主义”的一次及时纠偏。
其实在政策层面,多地早已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划定“红线”。2023年,北京市卫健委便出台规定,明确禁止医生利用AI生成处方,同时严禁人工智能软件冒用、替代医师提供诊疗服务。这意味着医生运用AI工具辅助工作时,必须秉持严谨态度,依据患者病情,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审慎决策。
但长远观之,完全禁止AI生成处方或许只是权宜之计。未来的医疗监管更需要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例如,针对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处方,可探索AI辅助生成+人工复核的“人机协同”模式;而对于首诊、复杂病症或特殊药物,则严格限制AI的介入程度。这种分类管理既能释放技术红利,又能守住安全底线。
AI可以是医生的助手,但不能成为诊疗的主体;技术可以优化流程,但不能消解医患之间的温度。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需要的是能听懂痛苦的医生,而不是只会计算剂量的机器。”当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都能以这样的共识为起点时,医疗的数字化未来才能真正实现效率与温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