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大型采访活动近日圆满结束,向全世界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光明前景。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为投资者、创新者、就业者、求学者乃至休闲养老人群都提供了大好机遇,但要说最大的湾区机遇是什么,确定性是受访者的普遍选项。
在全球经济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步伐稳健。珠三角9市已全部公布一季度经济成绩单。9市生产总值共计超2.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800亿元。香港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上升3.1%,创5个季度新高。经济按季增长2%,是两年来最大增速。澳门保持复苏态势,一季度生产总值997.8亿澳门元。
对投资者而言,确定性是稳定的收益。在香港,已经有2700多家单一家族办公室落户,其中一半以上资产规模超过5000万美元。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特区投资推广署家族办公室团队已成功引进160家全球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在前海,实际使用外资逐年增长,2024年达到266.5亿元,同比增长7.4%。截至2024年6月底,澳门金融业总资产约27174亿澳门元,较2019年上升25%。在大湾区的投资者中,不乏历史上百年的家族集团,他们本身就已经穿越了长周期,投资湾区就是对大湾区确定性的信心票。
对创新者而言,确定性是开放包容的生态。广东围绕粤港澳科技合作需求,推动组建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广东目前已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130多家,孵化中的港澳企业和团队近1100个。香港已开展建设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续发展项目,并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澳门先后布局建设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产学研收入及专利项目数量持续上升。“一天之内找齐上下游,三天之内做出新产品。”深圳的产业完备度让成果转化达到“计日程功”的程度。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湾区城市面对风险挑战的强劲韧性。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在这个方面的策略非常明确、简单——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做大做强自己。”澳门特区政府则在进一步深化与葡语国家交流的同时,尝试拓展与西语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往来。深圳拥有前海、河套两个重大平台,国家陆续出台或批复两大平台顶层设计文件,都明确提出到2025年的建设目标任务,深圳在年初已逐条逐项对标对表,制定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并定期调度推进。总之,大湾区各个城市都在稳扎稳打,聚精会神办好自己的事,这种自信稳重的淡定是对外部挑战的最佳回应。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