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外延和推进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7:09:00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链式变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外延亦在不断拓展,在提升要素新优势、完善产业新体系、形成发展新绩效、优化发展新生态方面的特征更为明显。要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和时代条件变化,找准关键着力点,系统部署、协同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拓展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

新型工业化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瞻部署,也是面向全面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

从技术层面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与以往不同的客观条件,也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西方工业化是在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基础上推进实现的,土地、劳动力以及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是彼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等重要装备成为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力量,经济增长重点围绕煤电、钢铁、化工、电气机械、交通设备等主导产业展开,后来的信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技术、知识、数据、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形态和分工体系随之深度调整。如,数字智能技术等快速突破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生产函数的要素构成和函数形式。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得到妥善使用,将在未来十年增加10%的生产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型工业化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在驱动要素、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产业领域、发展生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需要作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部署。

从实践层面看,新型工业化是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工业化。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早期的英国、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和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韩国等,都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工业化是持续繁荣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海外市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等先进要素积累不足,要素投入粗放、发展方式落后、质效水平较低等问题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工业化路径面临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全面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新型工业化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为推进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载体、技术装备和动力牵引,需要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重塑

当下所谈论的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发展要素、体系、绩效、生态的重塑,具有多方面的新特征。

先看要素,新型工业化筑基于要素新优势。生产要素是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没有要素禀赋条件的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就缺少基础支撑。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扩大各类先进优质要素供给,充分发挥先进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我国有条件在新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并在部分领域赢得领先。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欧盟国家2.11%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四分之一,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激光制造等新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本条件改善、海量数据资源释放,我国构建要素新优势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从劳动力、土地等一般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先进要素驱动转变,发展优势也从成本、效率等传统比较优势向质量、品牌、价值链治理等高能级优势变迁。

再看产业新体系。产业体系是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演进往往伴随着初期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为主导、中期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导、后期以技术密集型的高精尖产业为主导的变化过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更具创新突破和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加速崛起,正在拓展新的产业增长空间。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交汇,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时,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同时,产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正在加速我国产业体系焕新升级。2012年至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2万亿元增长至53.9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2.8%。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3%,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还要关注发展新绩效。工业化是“质”和“量”协同演进的过程。我国工业化经历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规模体量大、门类领域全的产业体系,“大”和“全”的独特优势日益彰显,但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基础和关键核心环节仍有短板弱项,传统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方式已不可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结合起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挖潜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空间,不断提高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水平、降低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强度,实现具有更高“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增长。目前,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5G+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4000多家5G工厂引领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643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

此外,新型工业化还根植于产业新生态。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生态具有动态变化性。经济“硬实力”的提升需以发展“软生态”的优化为支撑。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从学习引进向创新引领转变,需要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发展新生态。由于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适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成长性与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活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发展动能,建立更加有利于新技术创新突破、新企业加速涌现、新产业破土成长的生态体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字节跳动、宇树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破土而生,独角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已居全球第二,表明适合新企业涌现、新产业成长的创新发展生态正在不断完善。

汇聚力量打造竞争新优势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保持战略定力,从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竞争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源头活水。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体化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迭代应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创新体系。完善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

二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线,需要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并重,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键是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提高效率效益,持续拓展转型发展空间,使其蕴含的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质效提升协同共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水平,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关键则在于鼓励技术探索创新突破,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产业新生态,力争在全球科创版图和产业格局重塑中占据先机。

三是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关键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应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场景深度应用。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壮大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等新业态。合理布局数字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集中资源力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四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头等大事,高水平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推进基础零部件和材料、基础工艺和技术、关键设备、工业软件等关键环节攻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自主产品质量性能和市场应用水平。推动产业国内梯度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源化工、资源加工、轻工纺织、机械装备等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增强国内产业体系发展韧性。提高关键战略资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加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推进国际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和进口来源优化,提高进口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

五是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做到技术先行。强化战略需求和市场导向,加快绿色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绿色生产、降碳固碳、可再生能源等关键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行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提高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和消纳水平,加强各类资源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健全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绿色服务业,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完善企业碳排放核算与碳减排管理标准规则。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泉红 徐建伟 作者分别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湖南技术经理人队伍超6000人,居中部首位

来源:【湖南日报】湖南日报8月30日讯(文字/摄影 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曾巧 周天哲)8月29日上午,由省科技厅指导的湖南省2025年技术经理人大赛决赛在长沙举行。大赛透露,我省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从“十四五”初不足100人壮大至超6000人,居中部六省首位。决赛上,10名技术经理人(团队)以

2025-08-31 01:47:00

靳玉志:加速推进L3/L4技术进程,实现产业快速赶超

8月22日,华为乾崑智驾ADS 4 Beta版公开道路首测。从4月22日正式发布,到8月22日正式实测,仅用时4个月,“乾崑速度”背后所彰显的,正是华为乾崑在辅助驾驶领域恐怖的技术执行力和体系化落地能力。正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所说:“中国汽车电动化渗透率达到50%,用了10年,而

2025-08-31 00:04:00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多篇著作,系统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实践要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5-08-29 06:49:00

王忠民:AI时代,深圳前行展望

作者|王忠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编辑|王相怡 共识且无可争议的是——全球已迈入AI时代。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ChatGPT、AlphaFold等各类大模型和专业垂直领域模型层出不穷。AI是这个时代的新范式,已成为我们分析问题、剖析痛点、解决难题的

2025-08-27 17:52:00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千年秀林”铺染雄安“蓝绿交织”底色

 时下,河北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满目苍翠、鸟鸣啁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棵国槐是我2017年栽的,栽的时候只有手腕这么粗,现在枝繁叶茂,树径已达30厘米左右。”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建设工人仇向国说。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乘车穿行林区察看林

2025-08-27 10:54:00

单场直播狂卖500万元!它靠什么把年轻人拿捏了?

“当前消费环境并不乐观,但我们却未受到影响!”8月22日,在福建品品香茶业的展厅里,公司董事长林振传对《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记者表示。 自信的背后,是整个福鼎市茶产业亮眼的成绩单。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5亿元,品牌价值高达70.66亿元,并连续十五年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2025-08-24 17:39:00

海洋生态优势催生慢生活、快节奏 “一次比赛,多日停留”释放文旅消费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这里是位于黄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在这里,游客既能踩着细沙赶海拾贝,感受渔村生活的质朴乐趣,也能在碧波之上参与体育竞赛,体验水上运动的激情澎湃。而这一切,是受益于当地多年来的生态治理。让过去那片乱石嶙峋、盐碱遍布的荒滩,化身为绿意盎然、游人如织的生态海岸线,让市民和游客都能尽享大海带

2025-08-21 14:56:00

【金昌】永昌:践行“两山论” 绘就新时代“诗与远方”

近年来,永昌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守护生态本底与激活经济动能的协同推进中,一幅兼具生态之美与发展之韵的新时代“诗与远方”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坐落于祁连山脉北麓的南坝乡,“花果山”早已褪去旧貌换上新颜——如今的它,是永昌县生态蝶变的生动注脚。抬眼望去,山楂树枝繁叶茂,漫山绿意铺陈

2025-08-20 00:35:00

中康科技吴瀚:全球创新药将形成中美比肩的两极格局

来源:睿见Economy8月17日上午消息,第十八届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简称“西普会”)于8月16日至2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在开幕式上,中康科技董事长吴瀚发表演讲。吴瀚表示,我国药品终端市场增速持续下滑。未来10年,AI技术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突破、银发市场需求以及国际化等因素都是医药健

2025-08-17 08:40:00

服务器OS迎来智能化升级时代,AI如何“for system”?丨ToB产业观察

AI对各行业的重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点也体现在了服务器操作系统之上,操作系统上承各类模型应用,下接多元算力,是支撑大模型应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龙蜥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杨勇看来,AI与服务器操作系统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要实现AI for System;另一方面,要推进System for AI

2025-08-15 11: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