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韩新新

最近,南京理工大学又悄悄往学生饭卡里充钱了!该校对学生在食堂的刷卡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同学,直接将补贴款打入他们的饭卡。许多网友被这种行为暖到了,“善行善意令人感动!点赞!”
为什么这种“无声”的关怀如此打动人心?
这首先要归功于学校的精准洞察。南京理工大学根据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技术分析,筛选出每个月在食堂消费次数不低于60次,且消费金额低于750元的学生,作为受助群体。大数据技术替代了烦琐的手续和流程,精准定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对象,避免了资源错配,显示出关怀的“智慧”。
“不动声色”意味着操作无痕。南京理工大学的这项补助不用申请,不用填表,不用证明,甚至在收到补助前,受助人毫不知情,最大程度保护了受助学生的隐私和自尊,避免了“比惨”和“被施舍感”带来的心理负担。这流露出关怀的“温度”。
透过这个善举,我们也能看到学校主动作为的积极姿态。现实中,有些贫困生出于自尊或性格敏感,不愿意向老师、同学透露家境,默默“节衣缩食”。面对这种状况,学校想方设法细细筛查,争取让每一名贫困生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资助。这是关怀的“担当”。
以“无声”代替“有声”,以“直达”代替“流程”,资助方式的创新升级告诉我们,真正的关怀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应是设身处地的理解与尊重。
“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行为传递的价值观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也在持续收获正向反馈。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自2016年启动以来,每天都会收到校友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暖心饭卡”爱心基金总额已达700多万元。
这种“静音式”资助模式对高校,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我们看到浙江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许多高校都在尝试利用大数据摸排困难学生,直接给他们发放补助。这是一粥一饭的关爱,更是一点一滴的尊重,护航学子安心、顺利完成学业。
但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注意保障学生数据安全、动态调整阈值设定、探索更广范围资助,不断健全关怀机制,带给贫困学子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