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长郡中学一名尖子生小凯(化名)疑似因高考失利被父母赶出家门的视频引发热议。
据报道,小凯长期深夜玩手机导致成绩下滑。父母曾多次沟通,并强调必须考上985大学,否则将不供其读大学。高考成绩公布后,小凯物理类分数为575分,未达到985高校普遍分数线。父母因此将其赶出家门,更改门锁密码,并切断生活来源。小凯无家可归,只能在自家门口走廊过夜。


图/网络截图
7月9日,经视直播记者联系长沙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小凯已年满18周岁,不属于特殊人群范畴,被认为有能力自食其力,不符合救助条件,建议由社区和学校与家长沟通协调。
同日,记者联系湖南长郡中学,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尚不知晓此事,需核实后再作答复。截至目前,记者尚未收到回复。
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兴剑指出,孩子年满18周岁后,父母停止供养在法律层面并无问题。孩子可通过打工或勤工俭学等方式独立生活。


图/网络截图
长沙市法律与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小凯长期与父母共同生活,突然被切断联系,情绪波动势必较大。家长这时候应该认清现状,和孩子多沟通目前面临复读、升学或打工谋生等关键抉择。工作人员强调,父母应主动与孩子深入沟通解决问题,“目前双方似乎都在回避问题,仿佛把问题抛出去就无需面对。但血缘关系无法割断,回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针对手机成瘾问题,该工作人员分析,手机往往替代了孩子在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荣誉感和放松感。家长关键在于理解孩子在手机中获得的真正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例如,若因缺乏成就感而沉迷,家长应协助其寻找替代方式培养其它兴趣;若因缺乏陪伴感到无趣而沉迷手机,家长则需要给予更多陪伴。
工作人员建议,家长可引导孩子在学习之余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看纪录片或散步等健康方式放松。若效果不佳,可与孩子协商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则。工作人员强调,孩子接触手机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但需协调好学习与放松的时间。与其讲道理,不如与孩子认真务实规划:引导其思考所做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及承受能力。若当下不能有效沟通未来,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若只会沉迷手机,生活将如何维系?核心在于通过沟通引导孩子展望未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程红艳教授表示,小凯父母将孩子赶出家门确实有些极端,可能是想给他教训,让其懂得以后听从父母劝告,明白父母管控玩手机是为他好,并体会社会残酷和生活不易,吸取教训不再贪玩。
程红艳表示,孩子接触手机想了解外面世界和放松自己是正常现象。但她不建议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配备智能手机,因孩子太小缺乏自控力,家长可用老人机或电话手表联系。高中生虽可能配备手机,但因学业紧张,也不建议平时玩。“给他玩也不是无限制的。周末完成作业后,每天一到两个小时,分阶段玩,不要连续玩。”
程红艳建议,若发现孩子沉迷于玩手机,完全禁止并非良策。家长可与孩子协商玩手机的时长,明确非规定时间不得玩手机,若孩子违反约定,可暂时没收其手机。此外,家长和老师需协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环境,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同时,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培养他们的其它兴趣爱好,进而强化其自我期待。
来源:经视直播
记者:盛明
编辑: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