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起洛阳》是以唐朝初期的武周政权为背景的,其中,出现了很多负责缉捕盗犯的机构和组织,比如大理寺、内卫府、联昉等,那么,它们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唐代司法机关吗?
首先,大理寺是唐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显然和剧中的设定有较大的出入,除了大理寺之外,唐代的中央司法机关还有刑部和御史台,而刑部属于中央司法行政机关,相当于司法部,御史台则属于中央监察机关,相当于中纪委。
其次,内卫府的原型应该是金吾卫,唐代设置左、右金吾卫,其主要职责是作为皇帝卫队,宿卫京师,尤其是皇宫的,其最高长官为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而不是剧中所说的奉御郎,据《唐六典》记载,“(金吾卫)将军之职,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
但有一点,因为金吾卫负责皇帝安全,与皇帝安危息息相关,所以,多为皇亲贵戚乃至功臣子弟,这和剧中相关角色的出身是有些接近的。
最后,有关联昉的设定,其来源可能是所谓的“街使”, “使职”是唐末、五代,乃至于两宋职官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主要特征在于它们隶属于内廷,也就是直接归由皇帝指挥,而不受外朝宰相及政府的支配,因此,其性质和金吾卫相似,多出自皇帝亲信,五代、宋初,又有所谓武德司,后来,改名皇城司,便是这一机构的延续。
综上可见,无论是大理寺,还是金吾卫、街使,其职能都和电视剧中的大理寺、内卫府、联昉相差悬殊,那么,唐代京师乃至京畿地区具体负责缉捕盗贼等职能的部门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京兆尹,它的主要职能便是“擒奸禁暴”,负责京师治安,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便与此有关: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从位于长安靖安坊府邸准备上朝的途中,被节度使李师道派遣的刺客刺杀,一时间震惊了朝野,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卷入这一事件中,后来,尚书左丞许孟容上奏唐宪宗,认为“当罪京兆尹,诛金吾铺官,大索求贼。”
在许孟容看来,宰相武元衡公然遇刺,京兆府和金吾卫当负主要责任。
其实,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将剧中的大理寺和内卫府,换作京兆府和金吾卫,也许更接近历史。当然,文艺创作是另一回事,何况剧中已经将历史背景进一步悬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