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红旗渠的儿女们|面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05:00    

大象新闻记者 周兰 赵朝阳

四月的太行,风中带着料峭的寒意,也裹挟着春的气息。在红旗渠畔、林州庙荒村老树下的石凳上,村民刘中书给又一批研学的人讲述起修渠的往事。

60年前,漳河水第一次沿着红旗渠流进林县土地时的情形,人们在渠畔敲锣打鼓、欢呼雀跃、笑容和眼泪交织的情形,也再一次清亮亮地漫过他的记忆,淌入研学人的心田。

庙荒村街道

林县早已更名为林州市。庙荒村这个曾经破败的小山村,如今家家户户开办起了民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庙荒村只是一个缩影。按照稷夏智库发布的“2024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林州已连续四年荣登“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县(市)”。

通往石板岩镇的土路已变成柏油马路

红旗渠水依旧潺潺流淌,滋养这片土地。它是倔强的林县人“逆天改命”的丰碑。

而红旗渠的儿女们,承继着祖辈父辈倔强的基因,秉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继续打造着新时代的美好新生活。

“写生经济”点亮太行小镇

在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杨增福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写生基地老板杨增福安排学生住宿

杨增福是当地写生基地的一位老板。3月22日,他的写生基地迎来了今年第一批前来写生的学生。“这批学生的到来意味着我们今年的生意开张了。”杨增福告诉大象新闻记者。

“以前,我们村非常闭塞,去镇上只有狭窄的山路,村里也没什么收入来源,很多人就搬走了,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杨增福说,以前村里人从没意识到,这大山和石头房子能带来收益。

学生在石板岩镇写生

1998年,杨增福在安阳市一家宾馆当厨师,听说有高校美术系老师想要带学生们外出写生,于是主动推介起自己的家乡高家台村。

当年,老师带来了130个学生。杨增福把村里倒闭的厂房租了下来,打扫干净,支上床板,做成了大通铺,学生们自带被褥住进来。“他们住了22天,我收入了2.8万元,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

此后,杨增福开始到全国各地的大学邀请美术系师生到家乡写生。“只有走出去,把游客拉过来,这个村子才会有人气儿、有发展。”

美术老师为学生评讲画作

“2003 年,我第一次来到林州石板岩镇,此后,这里便成了我和学生们写生的常选之地。”作为石板岩镇写生的常客,河南某高校艺术系的朱老师对这片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也清晰记得,第一次带学生来林州写生时,通往石板岩的还是尘土飞扬的土路、坎坷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师生们吞下不少尘土,吃了不少苦头。

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林州观光旅游

林州的新画卷就顺着进山的路展开。当年的土路、山路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取代,车辆行驶平稳又顺畅。物资运输变得便捷,超市、商场开进村村寨寨。

“以前来基地写生,出发前总会反复提醒学生,山里很难买到所需物品,要带上足够的生活用品和零食。现在只需带上画具,其他物品都能在当地轻松买到。”如今,每年来高家台写生、旅游的有20万人次,民宿、饭店、画室生意火爆,画家村名扬千里,高家台村还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石板岩镇高家台画家村总部

这些年,朱老师也曾带学生去过江西婺源、山东威海等地写生,但林州的太行风景在他心中始终不可替代。

青年返乡创业,希望家乡的产品“大大方方”地走出去

林州的风,带着太行山脉独有的质朴与豪迈,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穿梭。

想得大,看得远,干得苦,这是林州企业家的群体特质,郭庆也同样如此。

2014年,在外打拼了7 年的郭庆回到家乡林州茶店镇。他发现,曾经破旧的村庄,有了新修的水泥路,不少村民家中,还添置了现代化的农机设备。

郭庆在生产车间查看设备

家乡的变化让郭庆心动,他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此前从未下地干过农活。“一开始感觉很陌生。要和陌生的人群去打交道,太难了,其中最难的,是和老乡们同频。”郭庆想以合作社的形式搞菊花种植,可老乡们听不进去,总觉得他是在画大饼。

对种植合作不理解也罢了,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菊花也被随意采摘。“碰到随意采摘的村民,我就给他们讲,菊花采摘回去不可以直接泡水喝的,需要经过消毒、烘干处理,否则是有毒性的。如果拿到厂里回收的话,没有按照要求采摘,无法保证品质,厂里也不会收的,到最后就浪费掉了。”

随着合作社村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以及郭庆不厌其烦地科普,那些冷眼旁观的村民也逐渐加入进来。如今,合作社的菊花种植已成规模,产品远销各地。

菊花茶产品

郭庆借鉴杭白菊的种植经验,与浙江、上海等地的企业合作,将太行菊逐步推向市场。“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往国外了,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接下来,我想做我们自己的品牌,让我们的产品‘大大方方’地走出去”。

2021年,为了使太行菊产业链更加稳固发展,在当地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郭庆决定拓展饮料业务,成立了康达益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我们研发的有菊花茶饮和口服液,口感还需调试,预计今年可以进入市场销售。”

菊花茶产品

“我们已经在尝试与高校合作了,结合产品做项目。”未来,郭庆计划进一步稳固饮品市场,引入白酒业务,拓展产品进出口业务。

20余年行驶近50万公里,将特色产品“送”出去

让林州山区的特色产品“走”出去,自然是少不了快递的加持。

串联起茶店镇村子的,是平坦的柏油路。“以前一下雨,出门就得满脚泥,去送邮件都得穿着长筒胶鞋,走一步带一脚泥,鞋子老沉了。”李建军对如今家乡的路很是满意。

茶店邮政支局投递员李建军

下午3时许,茶店邮政支局院内,李建军麻利地将报刊信件和包裹装上邮车,码放整齐,开启当天第二频次的投递工作。

李建军是林州市茶店镇一名投递员,负责11个行政村的邮件收寄工作。2004年,21岁的他结束工地漂泊回到家乡,开始收寄邮件,转眼已是20余年。

李建军将邮件码放整齐

“以前骑着摩托车送件,光是摩托车就骑报废了4辆,还开坏了一辆面包车,如今开的是工作以来的第二辆面包车。”大体算来,他的邮递行程已累计近50万公里。

随着电商进村,茶店镇的投递量从日均几件增至百余件。茶店镇菊花基地的包装盒、茶店镇北马沟村特产的封皮等,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包裹,经李建军的双手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茶店邮政支局投递员李建军

遇到地址不详的包裹或信件,李建军就到村里去打听,有时为一封信要跑遍两三个村。“就像当年修渠找水源,我相信总能找到出路。”

村子变靓了,有志青年陆续“归巢”

林州庙荒村,红旗渠唯一穿村而过的村庄。

近年来,林州庙荒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庙荒村开始实施整村改造工程,3年的时间,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门口,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灌溉水渠、饮水池,家用天然气实现了应装尽装……至此,这座村庄不再是束缚年轻人的“浪浪山”。

红旗渠水从庙荒村穿村而过

农村需要年轻人,村子的变化,也引得不少青年返乡。庙荒村村民郭霞告诉大象新闻记者,她以前外出打工,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得趁节假日或者周末才能回来看看孩子。“2021年,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回家乡发展,我一想,能守着家,守着孩子,还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于是,郭霞果断回到家乡,在幸福庙荒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接待前来旅游和研学的团队。

庙荒村村民郭霞讲解庙荒村村史

郁林英大学毕业的儿子也是返乡青年中的一员,和郭霞一样在旅游公司任职,管理民宿相关事务。郁林英告诉记者,自从儿子回到家乡,她在工作时间之余有任何需要,给儿子打电话,儿子都会第一时间过来帮忙。

这些年来庙荒村陆续迎来了不少“归巢” 的有志青年。有的扎进村委会,村里大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瞅准乡村旅游商机,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他们用热情和创意,为庙荒村的发展持续 “添柴加薪 ”。

和郁林英交谈时,“真实”一词,她提了不下四次。“事儿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就像当年修红旗渠,造不了假。”

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

“护渠人”代代相传

眼下,林州正是冲灌时期,时长半个多月。为保障农田灌溉,“护渠人”需24 小时全员在岗,吃住都在渠管所。

52岁的张学义,也忙碌在护渠一线。

张学义,是红旗渠第三代“护渠人”。他的爷爷张运仁和父亲张买江,都是曾参与修建红旗渠的修渠人。

“护渠人”张学义打捞红旗渠内杂草

2008 年,张学义被调到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合涧渠管所,从此开启护渠生涯。

合涧渠管所有21位“护渠人”,他们管辖渠线长达49公里,包含5个渠管段、3 个泄洪闸和 2 个电站。每周,张学义都要巡两遍渠。“父亲常叮嘱我,‘我们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用好水,服务好老百姓灌溉农田’。”

“此前女儿不理解我的工作,上初中的时候,有次还问我,‘为什么别人家的父亲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你的工作却这么忙’,当时是汛期,下着雨,我便带着她到渠上看了看。”张学义回忆,那天走到渠上,女儿看到,当别人慌忙跑去避雨的时候,只有“护渠人”拿着工具往渠上跑。“夏季防洪,冬季铲雪,平时清理渠内杂草、维修闸门等,这就是我的工作,加上我父亲也经常给我女儿讲当年修渠的故事,她渐渐明白了我这份工作的特殊性。”

“护渠人”张学义与同事下雨天在红旗渠畔巡查

“现在我女儿上大一,还曾问我,她毕业后来我们单位上班,是不是就是红旗渠的第四代‘护渠人’了?”张学义笑道。

水充足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也上来了。村里粮食亩产也从二三百斤,提升到了现在的1200多斤。

如今,红旗渠不仅改变了当地人靠天吃饭的命运,更化作一种精神符号,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中。

当好“店小二” 护航筑通途——赤壁市车埠镇以“三心”服务提速项目建设

赤壁长江大桥东延线是湖北省“十四五”交通重点项目,全长22.6公里,建成后将串联起江汉平原与幕阜山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日前,走进该项目施工现场,600余名工人正为“9月通车”目标全力冲刺。项目背后,承担着14余公里主体工程服务保障工作的赤壁市车埠镇,以“贴心丈量民意、暖心化解心结、细

2025-05-16 08:56:00

河北邢台那么美,不来真的会后悔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手好牌工作室】百泉鸳水公园里赏清泉、好南关街区里体验民国风情、扁鹊客栈里选购创意文创产品……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河北省邢台市加快建设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的真实写照。“五一”假期临近,邢台持续叫响“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积极推出涵盖文艺演出、非遗展演、展览讲座、旅游

2025-04-27 15:17:00

免费停车!邯郸这些内部车位开放!

【来源:中原新闻网】这个五一,邯郸要火! 为了让全国游客玩得舒心、行得省心 邯郸市放大招啦! 停车免费旅游直通车直达公交服务升级执法更有温度……赶紧收藏转发自5月1日8时至5月5日24时,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47300余个公共停车泊位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22000个停车泊位实行免

2025-04-27 06:39:00

冰川脚下绘“钱”景

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连接至祥格拉山脚的冰川晶莹剔透;贡嘎冰洞犹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雪山,给来往游客巨大的视觉震撼。要问一处旅游景点能给一个村落带来多大的改变?边坝县的普玉一村绝对可以给你答案。这个坐落于冰川脚下的村落,用3年时间,证明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没发现冰洞之前,村民的收

2025-04-24 17:44:00

河南“悬崖边的梯田”火了,林州文旅:位于太行屋脊景区

顶端新闻记者 贾利近日,一名网友拍摄的一条太行山“悬崖边的梯田”的视频火了,视频中一名农户正在太行山峭壁的梯田上耕作,梯田紧邻着悬崖,看起来十分险峻。视频发出后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真不容易”“太震撼了”“勤劳的劳动人民”等点赞劳动人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纷纷转发

2025-04-22 20:13:00

山水变现记!巍山苍鹭谷用绿水青山撬动乡村旅居经济

来源:【云新闻】清晨的阳光洒在幸福村苍鹭谷的水面上,粼粼波光与远处山峦的倒影交织成画。水上摩托艇整齐列队,游客在帐篷外享受着鸟语花香,马术场上不时传来欢笑声——这个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的小村落,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通过发展户外运动经济,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04-21 18:18:00

这家派出所开启春季防火模式

谷雨将至,气温逐渐攀升,春耕生产、踏青春游等活动频繁,防火工作面临极大挑战。当前正值春季防火的紧要阶段,为切实防范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黄合少派出所充分发动群防群治力量,集中对辖区村落、田间地头、加油站等场所,开展春季防火巡查宣传工作,织密防火安全网。“最近,

2025-04-18 17:53:00

海东民和:纪委监督解纠纷 成功追回土地承包费

青海日报融媒体4月15日讯(记者 李雪萌 通讯员 王金锁)4月15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南垣村和平湾社的20户村民迎来好消息,困扰他们许久的土地承包费拖欠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西沟乡纪委的积极协调下,承租人李某当场支付拖欠的土地承包费5万元,村民合法权益得以维护,村民们纷纷点赞。此前,南垣

2025-04-15 21:03:00

8天8夜,两棵竹笋顶开大石破土而出!浙江小伙拍的视频火了

4月12日,一条“竹笋破土而出”的延时视频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视频中,两棵竹笋用了8天的时间,冲破泥土,顽强向上,硬是把压在头上的一块大石顶开。视频在网上热传,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官方视频号转载,播放量很快过亿,点赞超过百万。 视频十几秒拍摄花了8天这条视频来自抖音账号“楚过寒”。4月13日,记者联

2025-04-14 20:16:00

陈年喜:回家记 | 峡河西流去

回家记。视觉中国|图早上九点从县城出发,一路春寒料峭。摩托车不敢骑得太快,慢一些,迎面的风就会小一些,另一方面是肩膀痛,肩周炎,影响车技发挥,好几次差点控制不住车子。已经一个冬天没有骑车了。丹凤县城至老家峡河村七十公里,翻山越岭,婉转轮回,这是一条边远又艰难的通村公路。自从2015年孩子上高中租住在

2025-04-13 1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