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梅林地铁站D出口,整齐地停放着上百辆电动自行车及少量共享单车。
近日,“深圳电鸡围城”现象持续引发市民热议,市民从限制电动自行车增量、立法管控、基层执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建议。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福田区梅林街道的管理者、执法者已经从源头治理、基层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且看他们如何破题。
面对治理难题,梅林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迫切需要从源头上控制电动自行车增量,适度减少电动自行车存量,加大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的执法、监管力度。梅林街道打出“空间腾挪+设施升级+机制创新”的组合拳,用技术创新倒逼居民行为规范提升。通过动态调配机制,为电动自行车“挤”出大量停车空间。
治理困境:
“前端准入无限制,中端监管缺手段,末端执法‘没牙齿’”
在上梅林地铁站D出口,卓悦汇购物中心外的数百平方米空间,整齐地停放着上百辆电动自行车及少量共享单车。街道执法人员一边巡查,一边引导骑电动车的市民找停车位。“过去这里电动车横七竖八塞得像个沙丁鱼罐头,现在九成都能入框停放。”这个变化背后,折射着一座超大城市破解“成长的烦恼”的治理智慧。
上梅林地铁站所在的梅林街道,辖管13个社区,120余个居民小区、7个城中村,登记居住人口20余万。电动自行车作为片区居民短途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长期面临无路可走、无处充电、无位可停等难题。据了解,街道现有电动自行车超5万辆,道路资源仅能容纳8000辆电动自行车同时通行,空间资源仅能容纳约95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资源仅能满足37996辆电动自行车充电。
街道基层工作人员曾蹲点一周随机调研2000多辆次电动自行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245起,其中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或乘坐人未佩戴安全头盔的45起;违反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85起;驾驶电动自行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的115起。
“前端准入无限制,中端监管缺手段,末端执法‘没牙齿’。”面对辖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梅林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迫切需要从源头上控制电动自行车增量,适度减少电动自行车存量,加大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的执法、监管力度。
疏堵结合:
推行“以换代充”模式,用技术创新倒逼居民行为规范提升
在“充电难”方面,梅林街道已建充电/换电柜约496个,充电/换电柜格子总数约4748个,充电桩设施1333(组)套,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安全、方便的充电服务。通过推行“以换代充”模式,用技术创新倒逼居民行为规范提升。
在“停车难”方面,梅林街道与美团、青桔、哈啰等企业建立“数据互通+动态调配”系统,能实时监控各区域车辆分布。通过动态调配机制,将共享单车从4341辆压减至2680辆,为电动自行车“挤”出大量停车空间。这种“停车位置换”的策略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深刻理解。
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卓悦汇商圈(上梅林地铁站周边)为例,在这里投放50辆共享单车就完全能满足周边人群使用需求。目前卓悦汇商圈的停车位数量在300个左右,减去50辆共享单车的停放位,还能为市民提供250个电动车停车位,能基本满足市民停车需求。
梅林街道的探索实践虽初见成效,但街道主要负责人坦言,破解这道难题,尚需从源头治理、道路规划、产业调控、法治建设等更深的层面破局。
南都调研 总第640期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