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大屏上,嘉陵江流域达州、合川等地多个雨量站被不同颜色标记,这意味着这些点位将有降雨;点击水位图,可看到嘉陵江流域各个水文站点的实时水位、历史水位情况……
“每一年防汛,水位上涨、人员转移的历史数据特别是近年的数据都是我们的重要参考。”4月10日,在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141”基层智治平台上,街道应急管理岗负责人胡海军正仔细分析去年嘉陵江在磁器口的水位变化,筹划今年汛期工作。

▲江北区寸滩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电子大屏。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依托数智手段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的新常态。通过已在全市1031个镇街实现全覆盖的“141”基层智治平台,可实现基层情况一屏统揽、风险隐患一图掌控、应急指挥一键调度,“挂图作战”让超大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防汛防洪
3D图像支撑精准决策掌握主动
时钟拨回到2024年7月上旬。进入主汛期的嘉陵江,正形成2024年第1号洪水。此时,磁器口古镇临江商户“望江楼”老板郭前雨接到一条洪峰将至、赶紧撤离的手机短信。同时收到这条撤离短信的,还有周边4.6万余人。
嘉陵江水位这时已逼近180米,但江面平静,似乎还感觉不到危险。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和市政工作人员很快来了,“他们告诉我,根据街道智治平台的三维分析模型,磁器口片区183米以下范围的人群和商铺极有可能被淹。”于是在大家的帮助下,郭前雨等300多户商铺、1600余人连夜转移,可能被洪水淹没的区域也拉上了警戒线。

▲2024年7月12日,从空中俯瞰磁器口古镇,洪峰正在过境重庆主城。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摄
7月12日,嘉陵江1号洪水的洪峰通过中心城区。19时,磁器口嘉陵江水位达到当年入汛以来最高值——181.48米,已超警戒水位。洪水所过之处一片狼藉。但由于及时转移,磁器口无一人伤亡。而及时精准的预判,让受影响的商铺从容撤离,把损失降到了最小。仅一个月后,被淹商铺全部重新营业,古镇又恢复了先前的热闹。
能够对洪水的水位和淹没范围进行精准定位,有赖于磁器口街道“141”基层智治平台的有力“加持”。
“平台防汛指挥系统链接历史数据,联通流域气象站、水文站等大数据资源,接入气象卫星影像等信息,动态提取41类数据,弄清楚什么时候下雨、雨下多大、水什么时候到达某个地点,并实现自动预警。”胡海军说,通过数据和算法,可计算出不同水位时的撤离人数,“什么水位可以暂时‘按兵不动’,什么水位要撤离,撤离时怎么搬、往哪儿搬、谁来帮忙搬,都有详细的预案,关键还能自动生成3D图像。”
记者在指挥大屏上见到,嘉陵江水位越高,磁器口码头的面积约小。比如,水位只有176米时,淹及码头广场下的几步石梯;到洪峰时,江水几乎与码头广场齐平,几波浪头还涌上广场……
“不光能精准预测,还可在汛后自动生成风险点安置方案。”胡海军说,平台能明确安置点位置和责任人,实时更新救灾资源储备,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房住、有病能医。
以前,洪峰预警靠电话、传真、文件等方式进行对接传递;现在依靠智治平台,指挥、调度、救援更加精准高效,时间节省一半以上,“真正掌握了防汛主动权。”胡海军说。
防范山火
基层“大脑”高效调度
“报告治理中心,金凤镇九凤瑶池发现火情。目前镇、村应急分队正赶往着火处先期处置。现场风力较大,茅草和杂灌较多,火势正向西南蔓延。报告完毕!”“收到。请金凤镇指挥中心立刻核实处置。”……近日,重庆高新区举行“数字应急”森林火灾应急演练,模拟当地突发森林火情的场景。
接到报警后,网格员随即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上报事件,九凤村和金凤镇收到后立即开展处置,初步研判后将事件上报到重庆高新区治理中心。
治理中心通过“风险一张图”发现火情周边500米内受影响群众约50人,随即调派高新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九龙坡区消防救援支队,曾家镇、含谷镇、白市驿镇综合应急救援队100余人和各类灭火装备300余套增援火场。
“关键是要将森林火情处置在小、处置在早。”高新区金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基层智治平台挂图作战,能够让各力量做到心里有数、从容应对。
4月2日上午,正值祭扫踏青高峰时段,进入江北环山区域人流量比往常明显高出不少。另一头,寸滩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电子大屏上,显示着环山的实时全景。作为街道运行指挥“大脑”,这里24小时有工作人员值守。
“环山属于玉峰山尾部,树木繁茂,距离居民区较近。随着祭扫踏青高峰的来临,我们将其列为防火重点区域。”寸滩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中举向记者介绍,环山多处配备了红外线烟感摄像头,如发现周边烟雾浓度超过安全阈值,烟感摄像头就会启动报警机制,第一时间把火情传回平台,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通过智治平台,火灾应急组、保障组、救灾抢险组、医疗救助组可实现一键调配。“挂图作战,责任和目标明晰,信息直达,省去各种协调安排时间,大家还不抓瞎,确保能高效投入应急处置。”张中举表示,平台建成多次成功应对火灾等突发事件,让基层的干部更信赖这一运行指挥系统。
暴雨天气
排涝地图一目了然
4月11日,巴南区治理中心气氛格外紧张。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眉头紧锁,密切关注各城市内涝点排水情况。
“今天凌晨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如子弹般砸向地面。”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干部刘贤科对这一幕太熟悉。去年6月,突发的暴雨天气仍然让他心有余悸。当时,5个镇街6个监测站记录到大暴雨,13个镇街27个监测站达到暴雨级别,李家沱、鱼洞、龙洲湾城区部分低洼路段出现严重积水和倒灌现象,部分交通因积水临时中断。
“幸亏有城市内涝地图。我们在内涝点设置了摄像头与传感器,实时收集着水位、降雨量等关键数据,一旦积水超过阈值,治理中心将调派工作人员前往处置。”刘贤科说,治理中心已上线城市内涝积水人工智能视觉分析与预警服务,内涝发生时可结合积水标尺颜色区分低、中、高积水风险等级。“当天的地图上金竹小学不断闪烁红点,我们知道问题可能很严重。”刘贤科说。
“蓝天救援队,金竹小学水位上涨迅速,可能出现严重积水,请立即前往支援!”治理中心调度巴南区蓝天救援队奔赴现场。
“离学校很远的山沟水流到学校旁边一废弃工地,低洼处形成堰塞湖,原来的排水通道被堵塞,全部倒灌进学校并向地下车库汇集。”金竹小学工作人员白云忘不了这一惊险画面,排涝抢险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内涝点水位,也能看到附近救援队伍开展工作的情况。”刘贤科说,当天巴滨路部分低洼路段出现严重积水和倒灌现象,市专业应急救援队巴南支队全体出动排涝,因此调集巴南区蓝天救援队前往救援。
很快,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手持水泵、铁锹等工具到达学校车库开展排水作业。现场4台抽水泵全速运转,部分队员用铁锹铲除下水道口堵塞的淤泥,让积水及时排出……
当晚,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和后面赶来的应急队员协力完成了抢险作业,学校教学秩序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巴南区蓝天救援队队员张晓斌回忆说。
数读
截至目前,“141”智治平台已实现重庆1031个乡镇(街道)、1.1万个村(社区)、6.5万个网格全覆盖,形成了镇街、村(社区)、网格三级贯通、多跨协同,应急工作一图呈现、一屏统揽,重点工作、紧急情况在线指挥、一键调度,任务事件闭环处置、一办到底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刘一叶
审核:张珺
主编:付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