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贸易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关税措施,再次引发全球动荡。
美国打出一张又一张牌,想重塑自身制造体系,把中国“挤出去”;中国则咬牙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主动调整结构、升级产业。两国已经不是单纯在比谁手段狠,而是在比谁“扛得住”、谁“挺得久”、谁“更有未来”。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跑得远。
美国制造业“回不去”的尴尬
说起贸易战,不得不提一个老话题:美国制造业空心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大力“去工业化”,把大批制造业转移到国外,自己专注搞金融和高科技,结果造成了什么?
工厂关了,工人失业了;
技能断代,技术链断层;
从“工业美国”变成“消费美国”。
于是特朗普1.0强调“让制造业回归”,不惜发动关税战。拜登也不甘落后,搞《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用补贴、限制、打压各种手段逼企业“回来”。
但现实很骨感。苹果没回,去了印度;耐克没回,去了越南;连特斯拉都不爱回本土,更多在中国和墨西哥扩产。
你想让企业回来,结果却把人“吓跑了”。为什么?制造业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一个完整生态。今天的美国,劳动力贵,技工少,供应链断,营商成本高,靠砸钱补贴,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最终,美国通胀上来了,供应链更不稳定了,制造业的“春天”却没等到。
这场“关税战”,某种意义上,是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中国制造靠什么挺住?
反观中国,过去八年,面对关税、制裁、脱钩压力,我们有没有受到影响?当然有。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崩?甚至还能继续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地位?答案在于四个字:体系完备。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最基础的螺丝钉到最复杂的高铁、卫星,我们都能自己造,规模大、配套全、供应链稳。
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不仅“能造”,而且“在升级”:在智能制造上,机器人、数字工厂遍地开花;在绿色制造上,新能源电动车、光伏电池全球领先;在关键领域,像高铁、造船、5G、锂电池,都是世界顶流。这让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足够的“家底”和“抗打击能力”。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开始依靠内需拉动经济,打造本土产业链,同时把产业延伸到东盟、中亚、非洲等地,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一手稳内需,一手拓外部,中国制造顶住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博弈的终局,是“谁能熬到最后”。
有人说,中美博弈就像两个人比赛游泳,美国穿着速干泳衣,中国绑着沙袋。但现在,中国的沙袋越来越轻,美国的速干衣却开始进水。
往长远看,看三点:
谁的产业链更稳、更强、更难被替代;谁能持续创新、用技术突破天花板;谁的内需市场更有活力、更能“自我造血”。
这三点,中国其实具备非常强的战略后劲。
中国未来如何立于不败?
虽然目前我们“扛住了”,但不能自满。未来十年,我们依然要走一条“稳中求进”的硬路子。关键有五条:
第一,守住制造业“基本盘”。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不能浮在虚的“元宇宙”“资本游戏”上面。国家正在大力扶持高端制造、专精特新、国产替代,我们要咬紧牙关,把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品质”。
第二,攻坚新质生产力。AI、大数据、算力、量子、绿色能源,这些才是未来的战场,我们必须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强内需、稳外贸,构建“双保险”。内循环要靠城市群发展、数字经济;外循环要靠“一带一路”、自贸区、海外产能合作。靠“自己买得起+别人也要买”的组合拳,才能不被单一市场绑架。
第四,深化国企改革,释放民企活力。要打通创新链、资本链、市场链,让企业更加活跃。
第五,加快产业全球布局。我们不怕“脱钩”,但要有“转弯”。有些产能可以“走出去”,布局东盟、拉美、中东;同时加强海外并购与本地化运营,打造“全球中国制造”。
拼到底,比的是谁有“结构性的优势”
美国的优势在高科技、制度创新,但短板也很明显:制造业衰弱、基础设施老化、社会撕裂严重。
中国的短板在高端科技领域还有突破难度,但我们的优势在体系完整、执行力强、战略稳定。
中国制造从来不是靠奇迹活下来的,是靠实干、体系、持续优化。我们必须稳住制造、攻下高端、抓住机会——中国完全能在这场全球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长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