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守亭
黄河汇千流,纳百川,蜿蜒九曲,奔流万里,串起了我绵长而美好的记忆。
一直想写关于黄河的记忆,但苦于无从下笔。
无意中看到由贾樟柯执导,余华、贾平凹、苏童、莫言等主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眼前一亮,有了标题。
与散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作者余华不同的是,他的“游”是在海边游泳,而我的“游”则是沿着黄河游历和游览,从上游“游”到中游,再“游”到下游,一直“游”到入海口,“游”到河海交汇,“游”到河水变蓝。过程不同,但结果相似,都是“游”入了大海的怀抱,融入了那一片蔚蓝。
怀着虔诚之心,迈开游历的脚步,沿着黄河一路走来,我心心念念的还是黄河下游山东段的黄河文化地标,还有“沿着黄河遇见海”的往事……
巍巍泰山雄伟屹立,滚滚黄河奔涌向前。行走齐鲁大地,我曾数次途经济南黄河大桥等地标,向车窗外远道而来的河水投去深情的一瞥。行色匆匆间一闪而过,就像与大街上的你擦肩,甚至来不及看清那历经沧桑的容颜。
黄河本不经过我的家乡山东潍坊寿光,但因一项工程,引得黄河水流经家乡,灌溉了这里的沃土,也滋润了父老乡亲的心田。这项工程便是引黄济青,山东境内将黄河水引向青岛的跨流域、远距离大型调水工程,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输水路线全长290公里,横跨胶东半岛,途经滨州、东营、潍坊、青岛4市(地)和博兴、寿光、崂山等10县(市)。工程自黄河下游的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引取黄河水,向东南流经的第一个泵站便是宋庄泵站,离我老家仅5公里。多少次路过宋庄泵站,跨过引黄济青干渠,看过安静流淌的黄河水,也见过沿渠农民引水灌溉“干渴”的庄稼。黄河水为什么沙少变清,不再那么浑黄了呢?原来渠首的沉沙渠和沉沙池功不可没。引来的黄河水一路东流,经过亭口泵站、棘洪滩水库及管道等,最终到达青岛,原先排长龙打水和工厂因缺水而停工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被誉为“黄金之渠”。

我的家乡并不靠近黄河,却以这样一种方式拥抱了母亲河。黄河在上中游悉数接纳了一条条支流,在下游却以这样一种博爱的方式回馈大地,润泽了家乡的热土。
而东营入海口之旅,则是与黄河的又一次邂逅。
槐花飘香的那年,我与同事应邀去东营河口区参加第二届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暨全国摄影大展开幕式。在感受槐海花香之后,我们慕名来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采风。一望无际的黄河口湿地,芦苇随风摇曳,白天鹅、黑天鹅、疣鼻天鹅等形形色色的鸟类在湖泊中、芦苇间觅食、游弋,或高高振翅飞翔,或轻轻掠过水面……近四百种、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捕食和翱翔,是名不虚传的“鸟类国际机场”。
湿地深处,高耸黄河之滨的远望楼上,透过由无数个棱形拼成的玻璃幕墙,我们俯瞰蜿蜒的黄河,宛如一条灵动的黄丝带飘舞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河面是那样宽广、安祥,波澜不惊,从容不迫,看不出将要结束万里旅程的欣喜,也看不出将要投入大海怀抱的兴奋。或许,它正在平缓的行进中沉思,在接下来的蓝黄交汇中,在融入大海之后,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母亲河,将如何开始崭新的生活……
在远望楼上看不到蓝黄交汇的奇景,还得坐船前往。下得楼来,坐上一艘白色游船,引擎响动,向入海口进发!
千里之外,再次船游黄河,却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与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相比,虽然河水依然金黄,河边芦苇丛生,但两岸没有群山映衬,头顶却有鸥鸟伴飞。这里水面更宽,水流更缓,行船更稳。
“快看!水变蓝了,还有蓝黄交汇线!”不知谁突然惊呼,全船乘客登时兴奋起来,纷纷望向那人手指的一片水域。身处泾渭分明的黄蓝水线,我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摆出不同的姿势,不失时机地沉浸式打卡。
大海张开双臂,热情接纳并相拥这位从巴颜喀拉山远道而来的朋友,上演“黄河入海流”的千古绝唱。“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船舱里传出刘欢的《千万次的问》,熟悉的旋律伴着波浪在耳畔久久回荡。
黄河上中游,滚滚洪流中,《将进酒》的豪情与《黄河大合唱》的悲壮碰撞交响。下游入海口,微风卷细浪,黄色的河水与蓝色的海水交融激荡。这种别开生面的仪式感,与其说是亿万粒泥沙与盐晶之间的对冲博弈,不如说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之间的握手、拥抱和交流。
沿着黄河游迹至此,我终于“游”到了河水变蓝。此时此刻,黄河与大海已然河海交融,永不分离。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不忘初心,千回百转,终归流入大海。而发生在黄河两岸的动人故事,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永远不会随水而逝。
(作者系山东省作协、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编辑学会会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