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AI大模型技术红利向机器人行业外溢,使机器人成为今年的热门赛道。
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今年,广交会首次增设了服务机器人专区,46家企业携明星产品亮相,机器狗、仿生猫“花活”不断,长出“四肢”和“大脑”的人形机器人更是受到关注。
在广东,机器人的技术进度条正快速刷新:众擎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越疆科技实现了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入全球最多工厂……同时,新政策也层出不穷。日前,《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也提出,开展“机器人+”行动,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
科技企业的集聚,体现了广东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什么优势?这又将如何加速落地转化?
围绕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任玉桐。在他看来,广东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重点是开放应用场景,让机器人企业与需求方建立对接机制,以场景牵引技术落地。
关于未来,任玉桐很乐观,他预测,大约3~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真正规模化落地,“且这一时间很可能会提前,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要超过汽车产业,广东省机器人产业也会形成超万亿产值”。

任玉桐。资料图
人形机器人要拒绝玩具化
南方财经:今年以来,众擎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越疆科技实现了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人形机器人进展为什么突然加速?
任玉桐:主要是大模型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
大模型对机器人训练很有帮助,特别是在提升其柔性化能力方面,借助模型算法,可以让机器人快速掌握之前难以习得的技能。所以,自从ChatGPT出来之后,机器人就开始跨越式发展;DeepSeek诞生后,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这种开源的能力迁移到机器人领域,使更多团队能借助快速优化的模型去训练机器人。
南方财经: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关键看大脑?
任玉桐:没错,大脑是人形机器人最亟待突破的技术环节,也是未来它能真正落地的关键点。解决了大脑,然后再去改进小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
南方财经:以上述众擎机器人为代表的公司一直在挑战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但同时,像优必选、乐聚这样的公司则热衷于机器人的任务执行能力,推动其进工厂。你怎么看待这种路线差异?更看好哪一派?
任玉桐:不存在优劣之分,各家企业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也都在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去优先突破。未来的趋势会是百花齐放。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还没有一个明确共识,行业还在探索阶段,各个方向都是值得尝试的。一类企业着重突破运动控制,一类企业重点放在任务执行,各家都在积攒不同方向的能力,而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一定是集成上述所有方向的能力的。
南方财经:机器人有必要做成人形吗?
任玉桐: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最高级的动物就是人了,进化到人形也是符合科学的,因此机器人也应该向人形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才能解锁方方面面的应用场景,包括在工厂、家庭、办公场所带来更大的用武之地。
人形机器人泡沫化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一个已经成熟的产业,企业扎堆去做,出现过热、供过于求,这才叫泡沫。
人形机器人整个产业现在刚过萌芽期,还处在成长期,智能化、柔性化等等很多技术环节亟需突破,本来就需要更多资本去扶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这也是市场筛选的自然结果。
南方财经:行业内会不会存在一些重复造轮子的问题,需要如何引导?
任玉桐:需要政策去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方向,人形的机器人玩具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这种玩具不是真正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内需要有类似于此的共识,不能往低端化、玩具化方向走,要做出高科技的、可以落地的产品。
同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资本既要有耐心,也要去遴选真正好的项目给予扶持。
重点是场景开放和对接机制
南方财经:相比长三角、京津冀,广东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和短板各有哪些?
任玉桐:从全国来看,各地发展人形机器人都是差不多的起点,不会有很大差距。
广东集聚了众多相关企业,产业链比较完整,因此在制造成本上占优势。今年省里从上到下对人形机器人都非常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果能进一步把我们的应用优势发挥出来,找到适宜的细分赛道,可能会更快产业化落地。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相对“缺链”的环节,比如灵巧手、高性能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未来无论是通过培育本土企业,还是招引外地企业,都要集聚更多优质企业,逐步优化我们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南方财经:你提到广东要找到自己的细分赛道,哪些赛道值得关注?
任玉桐:广东是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找到合适的赛道并不难。最主要的一个应用场景是在工厂,工业也是相对容易落地的领域,而广东是世界工厂。像优必选这样的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更多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厂、3C电子厂。
近几年,我们协会也在推动机器人进产业集群、走进各行各业,汽车、家电、物流、物业这些细分赛道都很有价值,也是我们在重点关注的。
南方财经:业内普遍认为,广东在场景应用上别具优势,能以场景反向牵引技术落地,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也是如此吗?广东可以探索怎样的“创新+应用”模式,推动机器人新产品、新技术形成首发效应,并规模化落地?
任玉桐:确实如此。我们希望由政府牵头主导,把机器人企业和应用方拉在一起形成对接机制,共同推动具体细分场景的开发,形成研发合力,互相支持和配合。
“揭榜挂帅”也是不错的机制,由应用方提出需求,让机器人企业去供给方案,这个过程也无形中对机器人企业的能力进行了考察,以避免浪费物力财力。
重点是要开放应用场景,遴选一批典型的应用场景优先落地新产品。目前人形机器人训练普遍面临高质量数据集不足的问题,开放场景也能解决数据问题。
南方财经:除企业外,为加快机器人训练落地,广东还可以做什么?
任玉桐:希望政企能共同搭建一些行业公共平台,比如一些中试平台。机器人从研发到应用,中间极为关键的训练验证过程是绕不开的。但有了中试平台后,资金紧缺的机器人初创企业就能在前期阶段省去建厂等不必要的投资,专心去做产品开发、技术迭代,在平台上进行验证,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南方财经:你认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规模化落地应用还需要多少时间?
任玉桐:从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我觉得3~5年就可以了。而且有可能提前,因为技术发展速度太快了,远远超出了很多专家的预测。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要超过汽车产业,广东省机器人产业也会形成超万亿产值。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