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根本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大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宝贵经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还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实践成效: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云南考察时指出“八项规定确实是推动了根本性的变化,风气为之一新”。具体体现在:
干部作风显著转变。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限制公款消费,减少不必要的三公支出。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各级政府部门的公款消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显著降低了党政、行政成本。当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已经成为干部作风的常态,约束作用全面显现。
文风会风总体改善。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整治“文山会海”,精简文件会议,减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实施过程中,对重大会议活动、全国性会议、中央领导同志节日活动均做出严格细致规定。在精简文件简报方面,科学编制中央年度发文计划,严格实施简报备案制度。坚持开短会、讲短话,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时长,推广视频会议。
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各地出台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文件,不断减少督查检查考核,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基层单位实现信息化办公,减少纸质材料报送,优化工作流程。比如北京的“接诉即办”、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干部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
民意与口碑是衡量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也是新形象新气象。”2024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94.9%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成效表示肯定。
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作风建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关于制度治党、组织建设和群众监督的理论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
首先,在制度创新维度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问题导向-制度回应”的路径,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抽象要求转化为“精简会议”“规范出行”等具体规范。其次,在组织建设路径深化先锋队理论。依托“以上率下-层层压实”的执行机制,通过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将党的政治纪律转化为组织系统的行动逻辑。再次,在监督体系建构中发展人民监督思想。构建“常态监督-动态反馈”的闭环系统,通过纪检监察、群众举报与大数据监测等多维手段,将作风问题治理嵌入日常行政流程,使群众路线获得智能化、常态化的实现形式。
作风建设从“运动式整风”向“适应性治理”的范式跃迁,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制度治党理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成效,不仅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精髓,更以中国化治理智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在制度韧性、矛盾转化和群众监督维度的理论突破。适应性治理通过三重制度设计实现辩证统一:其一,嵌入规则,构建常态化治理框架;其二,动态调整,依托大数据监测实时捕捉“四风”新形态,动态调整查改问题;其三,协同联动,整合党政监督与群众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作风建设是“以上率下”示范效应的机制化实践,从政治权威构建与制度治党双重维度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关于先锋队建设、组织纪律原则和群众监督理论的核心要义。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通过制度化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治理动能,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三重路径:其一,以责任锚定机制发展先锋队理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确立“领导干部带头”原则,将作风建设的政治承诺转化为可考核的刚性约束。其二,以行为可视化机制创新群众监督路径。依托公务活动报道等制度设计,领导干部作风表现转化为可观测、可比较的公共信息流,是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治理愿景的一种机制创新。其三,以压力传导机制完善民主集中制实践。中央八项规定以“政治局先行”破题、逐级向下传导,构建“制度约束-行为可见-问责闭环”的刚性框架促进示范效应的持续性。
哲学意蕴: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哲学智慧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体现了实践导向的认识论革新,本质是对政党与群众关系的辩证重构。
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革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转化为制度规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政策制定中的具体化。
群众史观的现实投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将这一原理转化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制度安排。通过规范三公支出、厉行勤俭节约等规定,不断宣示“干部是人民公仆”的政治伦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构建了新型党群互动机制。通过为基层减负,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强化基层服务群众的根本功能,确保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政策行动。
政党建设规律的当代诠释。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为这一理论命题提供了中国解答。通过建立“负面清单+正向引导”制度体系,既划出纪律红线又树立行为标杆,使党性修养具象化为可衡量的行为标准。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开创了作风治理新范式。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