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拿戏曲来说,除了眉户、秦腔、碗碗腔、提线木偶外,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合阳跳戏,这也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
跳戏,也叫“跳跳戏”、“跳杂戏”,“跳调”,或“锣鼓杂戏”,都是老百姓对这个剧种的形象命名。因为跳戏从开始到完场,演员都须跳着演戏。
跳戏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是由祭祀中的赛神、跳巫等民俗活动发展而来。"跳戏"属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以吟代唱,不论男女脚色,唱腔皆如吟诗诵词,仅有几种简单腔调。生、旦、净、丑,均用本嗓,借抑扬顿挫区别喜怒哀乐;唱段或长或短,皆无复杂旋律,主要靠鲜明的舞蹈动作刻画人物形象,对白、唱词很少。
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
跳戏向无职业班社,一直以农村社戏形式组织演出。跳戏盛行的地方,称为跳戏窝子,附近各村,社有戏箱,村有戏台,互相赛戏之风,十分盛行。演员皆由本村村民充任。
合阳跳戏的表演极为古朴,舞蹈动作看起来机械而有节奏,在举手投足间,仿佛能窥见数千年前,先民们欢欣鼓舞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吟唱漫舞中,合阳跳戏体现的是生命原初的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李敏生和他的伙伴们却选择逆流而上,为的就是把千百年来流传在合阳这块土地上的精神价值、记忆、趣味、和独属于合阳人的世界观、生活信仰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