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建筑工程,因为假山的石料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材料。没有统一的特征和形状规范,仅靠总图设计难以指导工程。最好根据设计意图和图纸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小模型,然后在施工现场重新设计。设计师配合假山工匠,现场施工和设计两个环节密不可分。二者应有机协调,由于石料体积大、重量重,施工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如下:
(l)现场检查
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地上和地下市政设施(道路、桥涵、水电管线等。)应反复勘测,先地下后地上,以便了解整体设计意图。
(2)绘制施工作业图。
要安排好石料堆放场地,分区确定石料数量和堆放位置,尽量避免搬运;还要提前准备充足的施工工具和材料,如破土、抬石、起重机具、木材、竹子、水泥、石灰砂、铅丝、钢筋等。,以保证工程进展中的所有需要;做好安全技术准备,操作安全保险设施和药品,防止工程质量和人身安全事故;为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空间,运输线路应畅通,运石道路最窄处为2 ~ 3m,运人道路宽度为5 ~ 6cm,用于车辆运输,还应考虑上下道路和车辆的转弯处。
(3)假山结的形式。
虽然岩岩结合部的形状随峰、丘、洞、谷等各种组合单元而变化,但就岩岩结合而言,可归纳为十余种基本形态。
①指岩石的位置。它分为单安全、双安全和三安全。石头要稳,要巧。
(2)连志岩的横向联系。应该从整体空间形象和组合单元来安排。前后,高低不平。
③山体的垂直连接。注意留茬与纹路走向的衔接,与皱纹结合。
(4)斗是指在两块岩石之间放置拱石,如天然岩石的环孔、空洞等。
⑤从岩石顶部倒挂一块石头的做法。
⑥镐头是指由下石支撑的上石,伸在下石的外侧。有三种:一对一,一对一,一对一。采摘每层石头约为岩石本身长度的1/3,最大采摘约2m。要厚实自然,安装后要竖起来。
⑦撑是指用岩石撑稳山体的做法,就像苏州残石山“仙桥”的自然风貌。
5.7.7施工程序和技术要求
假山的造型千变万化,但就其分层结构而言,大致可分为地基、中层、顶层三部分。
(1)把假山和石头铺在天然岩石基上比较理想,否则就要打地基。具体做法
如下所示:
(1)桩基宜在地下水位高或水中有护岸或假山的地段作为桩基。有木桩、石桩、钢筋混凝土桩。选择柏树或杉树,桩长一般在1m以上,直径10 ~ 15cm,桩间距20cm,呈梅花状排列。其宽度视山脚宽度而定,以做护岸,三排至五排不等。桩顶用花岗岩覆盖,放在低水线以下。也可用作桩上的混凝土基础。
②灰土地基。陆上假山多以灰土为主。地基要比假山底部宽半米左右。灰槽深度一般为50 ~ 69厘米。一般2m以下的假山采用“一步素土,一步灰土”(即铺3cm石灰,压实至15cm,再压实至10cm左右厚)。2 ~ 4m高假山采用“一步素土,两步灰土”。灰土比为8∶7。
③混凝土基础的混凝土厚度陆上10 ~ 20cm,50cm在水中;200号混凝土应作标记,且不得低于100号,采用150号水泥块石,水泥:砂:卵石比例为1∶2∶4-6。这种地基抗压强度高,施工速度快。
(2)在地基上铺设底层天然岩石底料。要求块体大、牢固、耐压,施工技术要点:整体规划到后面,曲折迂回,间歇交替,紧密贴合,安全稳定垫层。南方先拉周边底石,再填芯。北方多在地基上拉一层底石。
(3)中间层是底石之上,顶面之下的中间层。它是这座假山的主要部分,是体积最大、装饰面最多的部分。材料范围广,单元组合和结构多样。施工技术要点:岩石加压、偏置安装、成“门”架设、均衡平衡。
(4)假山顶层,宝山石,收顶时处理。结构上要求岩体大,中间岩石顶面压在一起,使重力均匀、分层传递。从外观上看,应选择具有特征轮廓和姿态的岩石。有三种类型的山峰:峰顶、山顶和平顶。有峰剑式、斧式、斜劈式、挂式、莲花式、笔筒式、剪刀式等。要求自然原因;顺应自然的趋势。
(5)停止是一种稳定和填充的设施。北方叫“塞”,南方叫垫片。施工前,将其制成不同大小的斧形插头,以供随时选择。塞子应该是牢固的,并承担转移和平衡重力的作用。找准位置,尽量少插,稳扎稳打。两块石头之间聚焦的缝隙也要用石块适当填充。对于外围的每一层,用石头和砂浆填实,称为“填腹”。
(6)用铁加固固定岩石的设施。通常由垫子和钢条制成。如银锭扣:由生铁制成,用于加固岩石的水平节理、标志线、凿槽和穿孔卡。攀钉:由熟铁制成,用于加固山川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铁扁担:作为石梁下的垫梁,多用于加固洞穴。衣架:见于江南一带,有马蹄形和叉形。
拼接胶合法:“柳抹”广泛用于勾缝,勾缝有明缝和隐缝两种。一般横缝勾明缝,竖缝勾暗缝。接缝材料是水泥接缝。一般在湖泊的勾缝中加入绿煤,黄石勾缝后刷铁屑和卤水,以配合石材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