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墓堌,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只是对尧帝之女娥皇之墓的一个称呼,但如今,在江苏丰县的首羡镇,却成了一个村庄的名字,如今隶属于董庄村。
走进村庄,它看起来极为平常,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丰县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要从这里说起了。
其实,我在很多年前,就听说娥堌墓之名,今天的一探究竟的愿望终于成为了现实,今天上午,我驾车来到首羡镇,前去探究娥墓堌的踪迹,了解一下这个千古之谜!。
路边上的这块石碑处,果然是娥墓堌遗址所在地,石碑周围被村民栽上了油菜,如今油菜已经黄荚了,看样子就要收割了。
石碑的背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娥墓堌遗址位于首羡镇娥墓堌村西北角,原为一高地,元至正年间(1343年)在高台上建东岳行祠庙,明清重修,后为小学房舍,文革中学校迁移,房舍毁掉。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曾出土汉代画像石墓。
据史料记载,当时舜继尧位之后,为了统一中原,带兵四处征战,久不回宫。娥皇为随其夫,出宫追寻,后来病死在这里,即葬于此。
据史书记载:“娥墓,在县治西北30里。相传娥女,未详姓氏,疑必古烈女焉。”娥墓曾占地面积有十余亩。在明成化、弘治年间,先后被盗墓贼两次盗掘,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念想与遗憾。
在1965年的夏天,娥墓村的百姓,在这片废墟上垦荒时,发现地面一米下有许多砖砌的墓穴,继续深挖,竟发现下面是一层层的石棺,棺壁厚约十厘米,板面光滑,棱角整齐,有三四米深,于是,娥墓村发现古墓葬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当地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由于前期被盗掘的缘故,当时,发现了的陪葬品已经寥寥无几,再加上由于年代久远,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不成样子,除了一枚铜制方孔圆钱外,也未能留下真正的文物,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公元1343年,在娥墓堌建立了娥墓岱祠。据说当时的场面尤为壮观。到1505年的时候重新修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娥墓庙会,热闹非凡,在鼎盛的时候,赶庙会的人不可计数,人潮如涌,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只是后来,这里陆续被人为拆除,昔日的娥墓堌也被政府部门改造成了农田,娥墓庙会也戛然而止,划上了一个句号。
我在观看石碑的同时,发现附近有个割草的老人,当我询问娥皇墓遗址时,他告诉我,古墓址就在石碑对面的坑里。
他说,在文革时期在这里平整土地的时候发现了古墓,听人说当时还出土了汉画像石和古币等,并发现下面的土地发黑,于是当地的村民,纷纷往下挖黑土当肥料种庄稼,于是这座年代久远的古墓被挖成了现在的大坑,黑土上到地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能长出好庄稼。
老人一边割草,一边向我介绍着他所知道的情况,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对当年的挖墓行为感到惋惜。
现在正是大蒜收获期,首羡镇这边种植洋葱和大蒜的不少,几乎家家都栽个二三亩,这里距离城里远,出去打工不容易,所以栽点洋葱和大蒜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来源。远处的凉亭里好像是个石碑,由于有一条大沟的阻拦,加上天气炎热,我没能过去看个究竟。
娥墓堌,散发有底蕴的,带着浓浓的古朴气息。虽然它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它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娥墓堌村人的生活背景。他们在这里一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此刻,我拼凑着各种记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着娥墓堌。不为媚俗,而是为了内心的诉求,因为它是丰县一个无法涂抹的历史,这里曾藏着千古之谜。
南风阵阵,看着熏得小麦黄了梢,吹得油菜棵弯了腰。刚灌浆有点成熟的小麦迎风招展,似乎在向村民们招手致意,又似乎在向村民们报告着丰收的喜讯。
古老的传说带给人们以无尽的遐想,“娥墓秋容”给丰县增添无限的神采,凄艳悲壮的故事给人以鼓舞和怀念,千古英灵的余香依然在古丰大地上流芳。
如今,娥墓堌,在丰县乡村的这片沃土中,正以雄厚的历史积淀,继续造福于这一带的父老乡亲们,它的清韵遗响,在过去到现在,甚至到将来的将来,都将被百姓们代代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