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人物形象基本知识一览表
人物形象特点 | 人物形象作用 |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及其作用 | ||||
外在 | 身份职业 地位技能 相貌遭遇 兴趣爱好 行为习惯 | 主要 人物 形象 | ①线索; ②揭示主题; ③引出其他人物; ④串联故事情节。 | 正面 | 肖像描写 |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特征。 |
动作描写 | ||||||
语言描写 |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 |||||
外在 | 身份职业 地位技能 相貌遭遇 兴趣爱好 行为习惯 | 主要人物形象 | ①线索; ②揭示主题; ③引出其他人物; ④串联故事情节。 | 正面 | 心理描写 | 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 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
细节描写 | ①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②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 ⑤表现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⑥营造某种氛围; ⑦深化主题。 | |||||
内在 | 品格 情感 精神 | 次要 人物 形象 | ①线索;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衬托主要人物; ④揭示主题。 | 侧面 | 景物(环境)烘托 | ①烘托人物心情; ②衬托人物性格。 |
对比衬托 | ①突出另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深化主题。 |
二、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专业术语
类型 | 术语 | |
正面 | 反面 | |
性格类 | 善解人意、富有爱心、温柔文静、心灵手巧、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 | 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 |
品质类 |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孝顺、清正廉洁、知恩图报、宠辱不惊、有修养、礼贤下士、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 | 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 |
职责类 | 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以校为家、爱厂如家、关心下属、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技术精湛、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妙手回春、文武双全、智勇双全、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明察秋毫、严以律己、临危不惧 | 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墨守成规、贪生怕死 |
拼搏类 |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 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 |
奉献类 |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 | 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
大爱类 | 热爱集体、爱国、没有民族偏见、忍辱负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壮志凌云、民族气节、舍生取义、浩然正气、无私无畏、勇于担当、深明大义、见识高远、顾大局识大体、有领导组织才干、尊重弱者、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大义灭亲、嫉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远见卓识 | 狭隘的爱国主义、有民族偏见 |
三、两类特殊人物
1.“我”——小说中的特殊人物和特殊作用
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首先,同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身不同,小说中的“我”就是作品中的角色,而不是作者自己。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效果最佳。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有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一样,重点是分析作用。“我”有四重作用,应当认真体会和把握。①叙述者:作为“有限视角”,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2.“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有的性格复杂,有的性格简单。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则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真实生活中的人本身就是复杂的、矛盾的。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爱慕虚荣又自私自利,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了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她又同情她。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在讽刺性小说中,“扁平人物”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一种鲜明的厌恶感,并在这种讽刺中获得一种快意。
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