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荣格说:偏执狂幻想的存在超出对信仰的依赖,因为它把自身呈现为先验真相,并且不需要信仰去拥有一个有效的、有根据的存在。
偏执(paranoid)这个术语含义非常丰富,其中一种是关于爱、恨、被害、嫉妒、荣誉、诉讼等的自我援引性优势观念。
我们容易把“偏执”理解为倔强和执拗,如果我们把偏执替换成“怀疑”,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偏执型人格,有时又被称为妄想型人格,除了常见的被害妄想,还有被爱妄想、嫉妒妄想等。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一位总是害怕被吃掉的被害妄想症者,就是偏执型人格。鲁迅将这位偏执型人格者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就怀疑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怀疑那人是刽子手假扮的;大哥让他静养,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
偏执型人格,有时又被称为妄想型人格,除了常见的被害妄想,还有被爱妄想、嫉妒妄想等。
一个字概括偏执型人格,就是“疑”。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中的主角奥赛罗。
01
偏执型人格特点
- 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不好的猜测,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的忠诚。
- 努力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怀疑,排除更合理的结论。
- 心怀嫉妒,常常胁迫和支配他人,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指示。
- 狂热的独立者,只信任自己,自视甚高,表现出无所不能的样子。
- 很容易感到被冒犯,受到质疑则做出争论、攻击性行为。
- 阴谋论者,容易把很多事情都当作“阴谋”。
- 逻辑性强、理性、冷漠,不接受他人的辩解。
- 对有关个人隐私和身世的问题极度敏感。
- 对于他人对自己的侮辱、伤害、轻视,不能轻易释怀。
- 一旦感觉到被冒犯,就会实施激烈的报复行为。
- 总是处于防备状态,从不吐露心声,满腹怀疑。
- 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固执地维护个人的权利。
- 将失败归咎于外在因素、客观原因,不愿意承担责任。
- 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无法接受批评。
02
偏执型人格者更能幸存?
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用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进化模型来猜想。
进化心理学认为,一种人格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一定是因为它有利于生存和繁衍,从而才能在进化的过程中成为遗传的优选对象。
被害妄想所导致的猜疑,能够强化对敌人的防范意识,清除潜伏的危险,从而提高幸存概率。而钟情妄想所导致的自作多情,在适当条件下也能演变成两情相悦的组合。
也有观点认为,那些拥有更高嫉妒感的人更有利于繁衍,因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配偶的忠诚。对于男性而言,更高嫉妒感可以保证自己是孩子的生物学父亲;对于女性而言,可以保证配偶把所占有的资源分配到自己和自己孩子身上,而不是其他女人和私生子女身上。
这是从有利的一面推想的,善变与多疑也同时会造成一些明显的劣势。相对于偏执型人格者的善变、多疑来说,那些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稳定可靠的情绪的人更容易成为领导者。
在一个基本上都是熟人的部落里,过度的灵活、善变与多疑,很可能会导致自己的社会地位降低,多疑会妨碍合作,顽固则不利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在原始社会,这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少的配偶和更少的后代。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偏执型人格者占正常人口的0.5%〜 2%。由于这种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不承认自己有偏执行为,因此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偏执型人格者在地球上占有更高的比例。
写在最后
人是很神奇的动物,这种神奇就在于强大的适应性。
唯一不变的是变,人对于渐变和骤变都是有适应能力的。比如,人经历了重大事件、变故后,那种改变简直如脱胎换骨。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人的个性、偏好、价值观等,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都或多或少在发生改变。如果以每10年为一个跨度来观察我们自己,我们的变化其实是相当明显的。
心理学家曾在网络上招募志愿者,让他们分别就10年前和10年后的情况填写有关各自个性、偏好和价值观的调查问卷表。
结果显示,当志愿者回顾10年前的自己时,他们会感慨自己的个性、偏好、价值观都改变了很多;当志愿者展望10年后的自己时,他们总会觉得自己的个性、偏好、价值观应该不会改变。
人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事物,却并非不能改变。
人是有适应性的,不管现阶段我们是否具有上述的人格特质和表现,我们都可以正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进而修炼出契合时代要求的“完善人格”。我们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却又浑然未觉,也许,这才是最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