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辞年又称“辞岁”、“送岁”,始见于《荆楚岁时记》,说是“岁暮,家家具肴蔌,谓宿岁之储,以迎新年。相聚酣饮,请为送岁”。亲戚朋友间相互辞年,在除夕白天进行。北方风俗新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辞年,否则就是对岳家不恭敬。官员去人家辞年,必须身着官服,以示尊重。晚清官场有在除夕早晨敬谒上司的礼仪,称为“拜官年”。够级别的官员,还要进宫去向皇帝辞年。《红楼梦》五十三回,记贾府岁暮,“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贾府是皇亲的身份,不但除夕要进宫辞年,大年初一还要进宫贺年。近代以来,亲友间辞年之俗渐淡,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不少机关单位,仍有除夕上午“团拜”的习惯,也是上下联络感情、增加凝聚力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则不见实行了。各单位多于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上午,由领导走访各下属办公处,也算拜年。

家族之中辞年,后辈依次给长辈行礼,媳妇要向公婆献茶或时鲜果品。长辈给儿童发压岁钱,银元要以红纸包裹,铜钱则以红绳为串,有编成龙形的,俗称“钱龙”;清代使用银票,通常以白纸印刷,逢到新年,钱庄里也会专门以彩色笺纸书写一些小额银票,称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专供人家换取作为压岁钱。此后一门之中,兄弟叔伯,各房各支往来答拜,欢笑声直传出院外。各房门前,要贴上以红纸雕镂的彩符,称“红钱”。各人床前也要悬挂红钱,纱帐的中端,悬挂小松柏枝,染红的长生果、银杏为点缀,寓意长命;两端悬葱,以红纸缚住,可能是寓意聪颖。按各地都有祭床神的风俗,多在除夕举行,也有在元宵夜举行的。床神据说是保护小儿的神,俗呼“床公床婆”、“床公床母”,小儿在床头拜祭,能够夜夜安睡。苏州人认为床母嗜酒,以酒祀床母,以茶礼床公,叫做“男茶女酒”。此俗大约在唐代已经流行。总之全家人彻夜不眠守岁,饮酒行令,围坐打牌,或打锣鼓,燃花炮。除夕这一夜,炮竹声连绵不断,杂以锣声、骰子声、数钱声,遂成千门万户的一派春声。

除夕守岁之说,早见于晋周处《风土记》,说是“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此后相沿不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记道:“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梦粱录》卷六谓“围炉团坐,酌酒唱歌”;《武林旧事》卷三谓“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岁暮,人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哄聚酣饮。”《帝京景物略》卷二:“聚坐食饮,曰守岁”。《燕京岁时记》:“黄昏之后,合家团坐以度岁。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而以《帝京岁时纪胜》所述最详:“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亲宾幼辈来辞岁者留饮啜,答以宫制荷包,盛以金银锞饰。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谶语。炉内焚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岁。阖家吃荤素细馅水饺儿,内包金银小锞。食着者,主来年顺利。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守岁时的照明,有特制的巨烛,称“守岁烛”,足以燃一夜不灭;而烛焰生花,也被看作喜信。冬日严寒,深夜尤甚。守岁必须烤火取暖。取暖炉中所烧的大煤墼,以煤粉掺和黄泥预先做成,呈扁圆形,名为“欢喜团”,火势不大而持久,往往从除夕夜直烧到元宵节方止,称为“欢喜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