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历史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但在秦朝的疆域之南,尚有百越民族生息的岭南地区未纳入秦朝的版图。于是秦始皇命大将尉屠睢为主将,统率50万大军,分兵5路征战岭南。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人间训》中所记载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秦军在北方战无不胜,但在楚越边界却屡遭战败,久攻不下,其主要原因是岭南地区重峦叠嶂,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秦军粮饷得不到充足的补给;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使战争转败为胜,唯有通过水运解决后勤补给问题。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灵渠,建成后秦军兵马粮饷得到充足的补给,一举攻破岭南,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大统一。并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灵渠水系
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使得中国的大半个水系网全盘皆活。灵渠的建成成就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的融合。灵渠能翻山越岭、通舟楫、引馈运,陡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陡门是用于壅高水位,蓄水行舟,具有船闸作用的设施。唐代公元825年陡门便已经有文字记载,北宋时期有陡门高达36座,故有“36陡下兴安”之美誉。自秦代灵渠开通以来,由于陆路交通艰难,历代中原王朝都利用灵渠作为南征的军运航道。
灵渠交通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其中“离水”就是灵渠。文献记载表明,合浦为主要始发港之一的北部湾沿岸,是西汉帝国的海上交通枢纽。《汉书·地理志》记载,合浦等地已成为汉代南方沿海地区最大的中外货物贸易集散地。而秦汉时期定都关中,经济重心偏西,与岭南和南方海外的联系,唯有过秦岭,入汉中,跨洞庭,溯湘江,经灵渠,顺湘桂走廊,过(桂)鬼门关,顺南流江出北部湾,方得以南通东南亚和印度洋。至明清时期,灵渠的航运功能发展得极为繁荣,灵渠曾出现一天过往船舶200余艘连樯而下的繁忙景象。灵渠的航运功能发展繁荣,曾出现一天过往船舶连樯而下的繁忙景象。中原与两广的商贸流通,全靠此水而维系。兴安城南三里陡码头出土这枚石秤砣,刻有“两广盐运使司较准奉颁发石螺潮馆秤重壹佰伍拾叁觔捌两嘉庆十六年正月”。
灵渠海丝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形成于秦汉时期,唐代之后各国商贸交易增加,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是中国对外交通中最重要的一条航线,从合浦或广州出发,沿着中南半岛东海岸南航,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孟加拉湾,到达大食帝国首都巴格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有了较大的发展,《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行船二余月有黄支国…多异物,武天帝以来皆来献见…不者数年来还。”从史书所载可以看出,当时的船只可以到远海航行。1983年从灵渠沿岸的溶江石马坪汉墓群所出土水晶珠、玛瑙、琉璃珠、胡人俑等文物,也向我们证实了灵渠在汉代已经成为海外文明传入中原的重要途径,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上图:石马坪汉墓出土的舶来品
灵渠商运
灵渠南北交融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的修通,灵渠的交通运输功能才逐渐式微。在此之前灵渠自诞生起,作为南北水路交通要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灵渠尤其在古代巩固国家的统一起着不可估量的军事运输战略历史作用。
上图:蜿蜒曲折的灵渠 来源@盛久永
多元开放的灵渠文化
灵渠虽然只有短短的37公里,但两千多年来各方文化在这里聚集碰撞,从而孕育了独一无二、包容开放的灵渠文化,这般璀璨瑰丽的文化也许才是灵渠最值得珍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