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西次三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翻译:在一座叫阴山的山上,有一种野兽,它的样子长得像狸猫,而脑袋是白色的,名字叫天狗,它吼叫的声音与“榴榴”的读音相似,畜养它可以防御凶邪。
显然这里的天狗就是一种野兽,和家犬可以看家护院相似,能够防御凶邪。
可是我们一般人知道天狗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是从所谓“天狗食月”开始的。那么天狗食月中的天狗是不是《山海经》中的天狗呢?
天狗食月是古人认为的一种征兆,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月食,当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到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月亮,月亮就反射不到太阳的光,形成月食。但这种天象在古代可是大凶的预兆,一般被认为是君王德行有亏,上天就降下这样的预警来惩罚。
而《山海经》描述的天狗是可以防御凶邪的吉祥动物,这两者显然有很大差异。
如果去查《康熙字典》,天狗的释义有两条:其一,传说中兽名。依据就是援引《山海经·西山经》原文。
其二,星名。《史记·天官书》:“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兑者则有黄色,千里破军杀将。。”裴駰集解引孟康曰:“星有尾,旁有短彗,下有如狗形者,亦太白之精。”
《史记 天官书》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天狗,形状如同一颗大流星,伴随有隆隆声,落在地上,形状如狗。天狗坠落的地方,远望去火光炎炎,上冲天际。方圆有数顷地大小,上端尖锐处呈黄色,象征千里之内有破军杀将的事发生。
《史记》中的解释从何而来呢?翻开古书,原来从东晋郭璞开始,把《山海经》里记载的“天狗”、“天犬”解释为天狗星了。郭璞在注释中引《逸周书》云:“天狗所止地尽倾,余光烛天为流星,长数十丈,其疾如风,其声如雷,其光如电。吴楚七国反时,犬过梁国者是也。”
郭璞的注释是说,天狗坠落的时候,天空中像瀑布一样奔流而下,余光照亮天空像流星飞泻,有几十丈长的光芒,速度得像风一样迅疾,声音像雷一样轰鸣,光芒像闪电一样刺眼。吴楚七国叛乱时,天狗经过了梁国。
这里一是解释天狗堕地的情形,像流星坠落,而又雷声轰鸣;二是举例证明,天狗堕地象征天下大乱。正因如此,后世诗文中出现天狗堕地,总是和战乱连在一起: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
——韩愈《汴州乱二首》
长星彗云出,天狗欲堕鸣。
——梅尧臣《八月十三观长星》
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宁许佛狸生。
——陆游《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
只今车阵无人识,天狗横空洒腥血。
——乐雷发《胡料院出示车攻图仍索俚作》
而神话传说中,关于天狗的版本也有几个,一是《太平御览》记载:“骊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一堡无患。”
这里记载的秦襄公时,天狗从天而降,只要有贼,天狗不停吠叫,保护秦襄公所在的城堡,使之毫无祸患。这天狗就是和《山海经 西次三经》记载的没什么差别。
另一个就是有关天狗食月的。一个传说是后羿射日后,王母娘娘奖励他长生不老药,被嫦娥偷吃,她身边的黑狗见状舔尽余药,药性发作,冲到天上,连同嫦娥和月亮一起吞下肚去。人们便敲鼓打锣驱赶,黑狗便吐出了月亮。
另一种是佛教故事目连救母,目连生来喜佛,乐善好施,但他母亲生性暴戾,为乱佛教。玉帝将其母打入十八层地狱,目连潜心苦炼,发誓救出母亲。经过几世修炼终于修成地藏王菩萨,从地狱中救出母亲,但她恶性不改,出来后变成一条恶狗,想找玉帝算帐。但这狗找不到路径,一路横冲直撞,见到太阳月亮就吃,人间一片漆黑。人们赶忙敲锣打鼓,目连母亲吓得吐出了太阳和月亮。
还有一种传说,说这种天狗,不仅太阳月亮通吃,还吃人,一来就是连吃五千余天,好几个小国都快被吃灭国了。
清代《续资治通鉴》中叙述的故事: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司天监上奏,有天狗星坠地,血食人间五千余日,从楚国开始,齐国、赵国、吴国都未能幸免。之后天下大乱。
这几个传说中的天狗应该是星宿名了,这和天狗堕一样,都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象征。
为什么天狗一个是动物,是像狗一样能保护人的良兽,一个是星宿,是会带给天下灾难的灾星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叫“丁公凿井”,语出汉代王冲《论衡 书虚》。说的是农夫丁老汉开始因为家里没有井,必须专门派一人去挑水,后来下决心自己凿一口井,凿成之后,老汉感叹:“凿井之后,就等于得到了一个人了。”别人传言:“丁老汉凿井从井中挖出一个人!”这事还传到皇帝耳中呢。